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3个甘蓝型春油菜Pol CMS的优良恢复系选育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绪涛 1 ; 柳海东 1 ; 李开祥 1 ; 徐亮 1 ; 杜德志 1 ;

作者机构: 1.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春油菜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菜改良中心青海分中心农业农村部春油菜科学观测实验站青海省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系;配合力;杂种优势;杂优模式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21 年 006 期

页码: 961-97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选育出优良的恢复系父本,能够与春油菜区优良的春性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CMS)配制出强优势杂交组合,先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开发3个不育系和118个恢复系的SNP标记,对材料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父母本花期相遇原则,从每一类选取数量不等的恢复系,共40个恢复系,分别与3个不育系采用NCⅡ设计配制120个杂交组合,分别进行配合力效应、杂种优势及双亲遗传距离与杂种表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聚类将121份甘蓝型油菜资源分为5大类,大多数相同类型的品系被聚在了同一类,3份不育系均被聚在了第Ⅴ类;43份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的变化范围为-20.78~30.42,恢复系R83、R107和R13的GCA较大,不育系GCA较大的为S3(105A),特殊配合力较大的组合有S3×R13、S1×R48、S3×R11、S2×R89;组合S3×R13的产量超标优势和超亲优势最大,分别为37.12%和42.52%。遗传距离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0。与3个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组合中,产量排名前20位的亲本恢复系大部分来自和不育系遗传距离较大的Ⅰ类,并且在春油菜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如青杂2号、青杂7号、青杂9号、青杂12号,均为被聚在Ⅰ类的恢复系与不育系S3(105A)组配的杂交种。因此认为,(S×Ⅰ类恢复系)组配模式可以获得强优势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组合。该研究不仅为后续甘蓝型油菜杂交种选育提供了亲本选择的分子依据,也将促进春油菜区的杂交育种进程。

  • 相关文献

[1]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林晓阳,赵洪平,柳海东,杜德志. 2023

[2]以半冬性甘蓝型油菜为亲本增强春性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 姚艳梅,柳海东,徐亮,杜德志. 2013

[3]导入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拓宽甘蓝型油菜保持系与恢复系间遗传差异的研究. 王艳花,柳海东,姚艳梅,杜德志. 2013

[4]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在青海生态条件下的杂种优势表现. 杜德志,聂平,徐亮,罗玉秀,姚艳梅,周红伟,张晓梅. 2010

[5]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杂种优势. 杜德志,姚艳梅,胡琼,徐亮. 2009

[6]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的SRAP分析及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姚艳梅,聂平,杜德志. 2012

[7]118份春性甘蓝型油菜恢复系的桔红花色位点鉴定. 张亚妮,姚艳梅. 2020

[8]甘蓝型春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及其在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 星晓蓉. 2011

[9]利用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扩大甘蓝型春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间遗传差异的研究. 柳海东,姚艳梅,徐亮,杜德志. 2012

[10]利用青海大黄油菜和芥蓝合成大粒甘蓝型油菜. 富贵,赵志刚,杜德志. 2012

[11]蚕豆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刘玉皎. 2006

[12]马铃薯块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滕长才,张永成. 2009

[13]春小麦产量及穗部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相吉山,许永财,马晓岗. 2007

[14]新型早熟甘蓝型春油菜恢复系遗传距离及遗传成分与配合力关系. 张晓梅,苗增建,杜德志. 2013

[15]辣椒杂种优势研究初报. 罗玉秀. 1996

[16]黄色线辣椒为母本的F_1代遗传特性与杂种优势研究. 翟秀明,邵登魁,侯全刚,李江,张广楠,李莉. 2012

[17]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潜质研究. 邓昌蓉,赵志刚,余青兰. 2014

[18]春性甘蓝型油菜开花时间的遗传分析. 罗玉秀,罗春燕. 2015

[19]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种子胚与母体植株QTL定位. 许剑锋,龙艳,吴建国,赵志刚,徐海明,温娟,孟金陵,石春海. 2014

[20]春性甘蓝型油菜几个细胞质雄性不育DH恢复系配合力分析. 星晓蓉,杜德志.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