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反]-β-法尼烯合成酶基因在植物抗蚜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贾殿勇 1 ; 高世庆 2 ; 段鹏飞 2 ; 陈吉宝 2 ; 田风霞 2 ; 喻修道 3 ;

作者机构: 1.南阳师范学院农业工程学院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南阳师范学院农业工程学院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南阳师范学院农业工程学院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蚜虫;蚜虫报警信息素;[反]-β-法尼烯;EβF合成酶基因;植物分子育种

期刊名称: 生物工程学报

ISSN: 1000-3061

年卷期: 2018 年 01 期

页码: 12-2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蚜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每年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EβF]是绝大多数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可使蚜虫产生骚动、从植株上脱落,并吸引蚜虫天敌,有效控制蚜虫危害。EβF合成酶是催化合成EβF的关键酶,目前该基因已从薄荷、香橙、花旗松、黄花蒿、洋甘菊等植物中得到分离鉴定。植物中表达EβF合成酶基因以催化法呢基焦磷酸(Farnesyl diphosphate,FPP)合成EβF是控制蚜虫危害的重要策略。文中概括了当前植物抗蚜转基因研究现状,综述了植物EβF合成酶基因及其在植物抗蚜分子育种中的应用。针对当前转基因植物的EβF生成量较低等问题,展望了EβF合成酶基因在植物抗蚜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策略。

  • 相关文献

[1]桃蚜对[反]-β-法尼烯的行为及电生理反应. 张钟宁,涂美华,杜永均,方宇凌,陆翊,刘珣,路虹. 1997

[2]食蚜瓢虫在生物防治中的特征分析. 虞国跃. 2005

[3]四种寄主植物上东亚小花蝽和猎物自然种群动态. 张帆,邹卫辉,张君明. 2006

[4]不同草莓品种的抗病虫性调查. 董静,张运涛,王桂霞,张利喜,王萍. 2004

[5]寄生蜂调控半翅目害虫粉虱和蚜虫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WANG Ying-Ying,王颖颖,LI Fei,李飞. 2014

[6]寄生蜂调控半翅目害虫粉虱和蚜虫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颖颖,李飞,王甦,张帆. 2014

[7]天敌昆虫大草蛉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姝,王杰,郭晓军,田仁斌,王甦,张帆. 2019

[8]EPG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罗晨,岳梅,徐洪富,张芝利. 2005

[9]番茄野生种L.pennellii核心种质抗虫性初步评价. 柴敏,于拴仓,姜立纲,唐晓伟,John Snyder.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