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黄、渤海渔业生物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吴佳颖 1 ; 薛莹 1 ; 刘笑笑 1 ; 任一平 1 ; 万荣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上海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关键词: 平均营养级;FIB指数;年间变化;黄、渤海

期刊名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672-5174

年卷期: 2017 年 11 期

页码: 53-6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56—2014年中国北方三省一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天津市)的捕捞量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渤海海域38种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渔获量及渔获组成的长期变化情况,并结合FIB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深入探讨黄、渤海渔业状况的年间变化。研究表明,1956—2014年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在3.63~4.46的范围内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1956—1969年,平均营养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5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4.46,1969年下降到3.83;(2)1970—1975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在1975年上升到第三个高峰值4.32;(3)1976—1997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营养级在波动中逐渐下降,1992年达到历史最低点3.63;(4)1998—2014年,整体有小幅度上升,最终稳定在3.83左右。FIB指数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956—1968年,FIB指数经过一个振荡后逐渐下降到最低点-1.57;1969—2006年,FIB指数整体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至最高点1.78;2007—2014年,FIB指数下降后趋于稳定。渔获量的长期变化显示,近几十年间黄、渤海高营养级和中低营养级种类的渔获量均呈上升趋势,但高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下降,中低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上升。与全球及其它海域相比,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葡萄牙海域,但低于南澳大利亚和东海海域。

  • 相关文献

[1]基于渔获量平均营养级的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状况分析. 张忠,杨文波,陈新军,丁琪. 2015

[2]东海、黄海秋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平均营养级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刘勇,程家骅. 2015

[3]东海区海洋捕捞渔获物的营养级变化研究. 晁敏,全为民,李纯厚,程炎宏. 2005

[4]南黄海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数量分布年间比较. 陈峻峰,左涛,王秀霞. 2013

[5]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变化. 张波,吴强,金显仕. 2015

[6]黄、渤海沿海贝类体内六六六(HCH)与滴滴涕(DDT)残留水平评价与分析. 马绍赛,周明莹,赵俊. 2008

[7]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变动趋势. 徐兆礼. 2005

[8]黄渤海部分水生动物的能值测定. 张波,唐启升,孙耀,郭学武,王俊. 1999

[9]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征. 徐兆礼,沈新强,马胜伟. 2005

[10]黄、渤海8种鱼类的生态转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唐启升,孙耀,郭学武,张波. 2002

[11]长江口水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其年间变化. 徐兆礼,沈新强.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