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长期施用不同剂量氮肥对高粱产量、氮素利用特性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媛 1 ; 王劲松 1 ; 董二伟 1 ; 武爱莲 1 ; 焦晓燕 1 ;

作者机构: 1.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高粱;施氮水平;氮素利用特性;土壤硝态氮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21 年 002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本研究于2015-2019年以晋杂34、辽杂27、晋饲2号、晋糯3号和汾酒粱1号为研究对象,设0 (N0)、75(N75)、150 (N150)、225 (N225)、300 (N300)、450 kg hm-2 (N450) 6个氮素水平,调查其对产量性状、淀粉含量和土壤硝态氮以及氮素利用特性指标的影响,以探讨高粱合理的氮素施用方案.结果表明,高粱的产量、穗粒数及植株地上部氮素累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其中以N75处理增幅最大,较N0处理最大增幅分别可达23.68%、48.05%和51.86%;籽粒淀粉含量、5年叠加氮肥利用率、5年叠加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5年叠加表观回收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N75处理下5年叠加氮肥利用率为63.01%,较N150处理提高了76.91%;籽粒淀粉产量则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连续施氮4~5年后,施氮量≥225 kg hm-2,残留的硝态氮在60~200cm土层逐年累积,且在0~200cm土层存在明显的累积峰,硝态氮淋失风险加剧.施氮量75~150 kg hm-2之间,在满足高粱植株基本生长需求的同时,可以弥补了土壤氮库的消耗,有效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亦有利于高粱产量和籽粒淀粉产量的形成.

  • 相关文献

[1]减氮量施用缓释氮肥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硝/铵态氮含量剖面分布的影响. 赵聪,张伟,刘化涛,王晓娟,黄学芳,黄明镜,张冬梅,王娟玲. 2020

[2]水氮互作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栗丽,洪坚平,王宏庭,谢英荷. 2013

[3]氮肥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裴雪霞,王秀斌,何萍,张秀芝,李科江,周卫,梁国庆,金继运. 2009

[4]丘陵山区覆膜旱作稻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动态变化规律探讨. 李永山,吴良欢,路兴花,赵利梅,范巧兰. 2007

[5]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分布积累特征的影响. 王国玉,池宝亮,梁改梅,李娜娜. 2015

[6]茬口和施氮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靖华,崔欢虎,王裕智,马爱平,亢秀丽. 2007

[7]茬口和施氮水平对小麦品质性状及其变异系数的影响. 崔欢虎,靖华,王裕智,逯腊虎,马爱平. 2008

[8]玉米新品种晋单63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崔爱民,张久刚,张虎,单皓,贾康民. 2011

[9]高粱种质资源不同贮藏年份的生活力及生理特性研究. 乔燕祥,周建萍,温琪汾,赵卫红. 2012

[10]晋杂18号高粱杂交制种技术. 杨伟,王呈祥,白志良,刘勇. 2005

[11]新型A3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X-1A的创制与饲草高粱晋草1号的选育. 张福耀. 2004

[12]山西省酿造专用高粱品种的开发应用. 吕慧卿. 2004

[13]高粱杂交种晋杂18号的特点及配套栽培技术. 杨伟. 2004

[14]国内外优异高粱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张桂香. 2004

[15]高粱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梁小红. 2004

[16]高粱穗部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张桂香. 2004

[17]高粱雄性不育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赵威军. 2004

[18]体细胞克隆变异在高粱改良中的应用. 王良群. 2004

[19]高粱杂种优势利用及存在问题与展望. 柳青山. 2004

[20]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与展望. 程庆军.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