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化 1 ; 李美珍 1 ;
作者机构: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82 年 1 卷 02 期
页码:
摘要: 番茄是上海市的重要蔬菜之一,当地以春季栽培为主,采收期集中于六、七两月,八月份上市量很少。本市虽有秋季栽培番茄的习惯,但因病毒病严重,早秋不能栽培番茄;现在采用的秋番茄栽培方式,一般需要至十一月份才能采收;加以病毒病为害日趋严重,产量低,且很不稳定。 关于番茄病毒病的病毒种类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一般认为;花叶病是由于感染烟草花叶病毒(TMV);蕨叶病是由于感染黄瓜花叶病毒(CMV);矮缩病是由于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混合感染。至于条斑病一般认为是由于烟草花叶病毒与马铃薯X病毒(PVX)、或黄瓜花叶病毒与马铃薯X病毒混合感染所致;但也有认为黄瓜花叶病毒可单独引起条斑病。西安市农科所[1]指出,当地春番茄病毒病的毒源属于烟草普通花叶病毒中的条斑株系。至于上海市番茄病毒的种类还有待鉴定,根据初步分离结果,认为本市露地秋番茄的病毒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 应用适当的栽培技术是防止番茄病毒病的途径之一。例如,西安市农科所[1]采用了综合措施以防止春番茄条斑病毒病。在日本利用棚室和寒冷纱覆盖,以防止番茄病毒病,进行秋番茄延迟栽培[2][3]。 结合上海市的具体情况,近几年来十字花科蔬菜隔离留种用的纱网室等保护设施的面积越来越大,这些留种网室一般仅于11月下旬至第二年6月间使用。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进行早秋番茄栽培、比较它们对防止病毒病发生的效果、探讨在当地进行早秋番茄栽培的可能性和获得稳定产量的技术途径。我们于1978年至1980年在本市宝山县彭浦人民公社种子场进行了下述的栽培试验。前两年为小区对比试验,1980年为生产试验。当地地处近郊,为秋番茄病毒病的经常发病地区。这几年几乎没有再种秋番茄。 一、试验情况 本试验所应用的保护设施主要为该场原有用作十字花科蔬菜隔离留种用的设施。三年试验中的育苗地点都为四周围有塑料纱避蚜的玻璃温室。应用纸钵育苗,以小苗(三片真叶左右)分别定植于F列保护设施中。 (一)1978$试验 ].温室(不加温,以下同)一幢,在整个生长期间四周围以塑料纱(以下简称“温室十纱”),温室宽4米,高2.7米,面积为0.16亩。 2.塑料薄膜覆盖的中型拱棚一个,棚顶及四周围以塑料纱(以下简称“中棚十纱”),棚宽4米,高2.5米,面积为0.16$。 3.塑料纱棚室一个。在中型拱棚钢骨架上,全部围以塑料纱(以下简称“纱棚室”),棚宽2.3米,高2.1米,面积为0.07亩。 4.对照,定植于露地,面积为0.05亩。 供试的品种主要为北早x满丝及浦红2,号。播种期为 6月30日、 7月 6日及 7月11日。分别于8月12日及8月13日定植。 (M) 1979$试验 1.“温室十纱”;面积为0.17亩。 2.“中棚十纱”:面积为0.24亩。(注:8月2日及16日台风后棚顶薄膜被风吹破,8月20日重新盖上新的薄膜) 3.“纱棚室”:面积0.05亩。 4.塑料薄膜覆盖中棚,四周不围塑料纱 (以下简称“中棚”)。面积为0.24亩。(注:8月16日棚顶薄膜被台风吹破停止试验。) 5.对照:定植露地。面积0.05亩。 供试品种为浦红1号及浦红2号。6月14日和7月6日播种,分别于7月12日和7月31日定植。 两年中分别观察病毒病和有翅蚜的发生情况。 (H) 1980$试验 品种为浦红2号。6月25日播种育苗,7月20日定植于下列保护设施中:“温室十纱”四幢,每幢的面积为0.17亩;“中棚十纱”一个,面积为0.24亩(棚顶覆盖薄膜一部分在后期受台风破损)。 二、试验结果和讨论 (一)预防病毒病的发生是早秋番茄栽治的美@ 上海地区能否于早秋栽培番茄,关键在于能否防止病毒病的发生,尤其是其中的矮缩病和条斑病。从本试验中定植于露地的对照区来看,定植以后约半个月,矮缩病就盛发,发病率约为25%一85%(图 1及图 2);到定植以后25天左右,即番茄刚开花时,几乎所有植株都表现矮缩病症状。番茄条斑病的发病盛期大致在定植后两个月左右(约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病率约为20%一60%。在早秋高温时期定植于露地的番茄,每年都会发生严重的矮缩病,但是条斑病的发病程度和发病时期,受不同年份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变化很大,看来是在雨水多、气温偏低、光照较弱的年份或时期,更有利于条斑病的发展。 (二)蚜虫发生与病毒病的关系 蚜虫是番茄病毒( C M V)的传毒媒介。根据本试验的观察,露地番茄植株上的有翅蚜数目,从8月初以后剧增,8月下旬为有翅蚜发生第一个高峰的顶点;9月上旬至中旬有翅蚜数递减;但从9月下旬以后,有翅蚜又很快地增加(图1一②,图2一③),定植于露地的早秋番茄,矮缩病发病率增加的趋势是和有翅蚜发生的趋势相一致的(图2),8月上、中旬是早秋番茄苗的定植初期,番茄的苗期又是最易感染病毒病的阶段,这是导致露地早秋番茄病毒病发生特别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为了使番茄能在早秋栽培获得成功,应该注意有翅蚜发生与消长的动态,掌握有关的栽培技术,并尽可能采取避蚜的措施。 (H)几种保护设施减轻病害的效果 定植于上述几种保护设施中的早秋番茄,病毒病害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发病率显著地降低甚至不表现病症,或延迟发病时期。试验中防止病毒病效果最显著的处理是:番茄苗定植于具有玻璃屋顶(或塑料薄膜棚顶)且四周又围以塑料纱的保护设施 (“温室十纱”或“中棚十纱”)。(图1及图2)以矮缩病为例,1978年及1979年定植于“温室十纱”、和1979年定植于“中棚十纱”中的番茄植株,极少或完全未表现病症。定植于“中棚十纱”的处理,当棚顶覆盖的薄膜被风雨损坏以后(1979年),矮缩病就相继发生,病情相当严重。两年来的试验结果一致指出:定植于“纱棚室”中的番茄,矮缩病的病情较对照区明显地减轻,但与其他处理相比都较高。1979年定植于“中棚”(四周不图塑料纱)的番茄,尽管矮缩病害仍严重,但其发病率明显地低于露地对照区(图2)。以后这个处理由于棚顶覆盖的薄膜被台风吹破,没有再继续观察下去。这一年我们在辅助试验中还看到以下的情况: 1.定植于塑料薄膜小棚(棚高1.2米,薄膜覆盖至距地面约50厘米处)中的番茄苗,矮缩病发病率也较露地对照区略有降低 (根据8月2日的观察),前者的发病率为30.1%,对照区为48.8%。 2.定植于另一个玻璃温室(四周不图塑料纱)中的番茄苗,植株上有迪蚜发生高峰的时期比露地对照区显著延迟(据9月9日的统计未发现有翅蚜,9月29日有翅蚜猛增至平均每株3.8头),病毒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据9月18日统计,矮缩病发病率为12.5%,以后没有再增加),由此可见,不论是应用玻璃温室、塑料薄膜中棚,甚至是小棚覆盖栽培下的早秋番茄,与露地栽培相比较,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减轻病毒病害的作用。 关于上述不同保护设施处理,对于防止番茄条斑病的效果:“温室一卜纱”、“中棚十纱”栽培的,对防止番茄条斑病有良好的作用(图3)。应用“纱棚室”或者“中棚十纱”的,因其棚顶覆盖的薄膜被风雨损坏,雨水淋人以后,条斑病的发病率有时也相当高,只是发病盛期较露地对照区明显延迟。 (四)环境条件对发病的影响 试验结果指出,上述几种保护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避蚜作用。由于减少了传毒的媒介,所以定植在这些保护设施中的番茄病毒病害也相应地减轻了。然而即使是定植在可以完全避蚜的保护设施中,有时还会发生相当严重的矮缩病和条斑病,看来除了蚜虫传毒外,番茄矮缩病和条斑病发生和发展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和其他环境条件有关。根据本试验的观察,雨水(尤其是暴雨)可能是引起番茄条斑病和矮缩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环境条件,最明显的是定植于“中棚十纱”的处理,这个处理的番茄苗原来很少发生病毒病,但是棚顶覆盖的薄膜被风雨损坏、雨水淋入棚中以后,条斑病和矮缩病就接着发生和流行;病害严重的程度和雨水漏入的程度相一致;发病的地方也和薄膜破损的地方相同。 1979年 8月 2日和 8月 16日棚顶覆盖的薄膜遭受台风暴雨损坏以后,这种现象很明显(图2)。在1980年的试验中,也曾发生类似的情况,至于在“纱棚室”中,棚顶本来就无避雨覆盖材料,在雨水多的时期或年份,上述病毒病也更易发生和蔓延。 从三年的试验结果看出,只有定植在既有玻璃屋顶(或塑料薄膜棚顶)、四周又有塑料纱围住的保护设施中,才能有效地防止早秋番茄矮缩病、条斑病的发生。在1980年的生产试验中,在“温室十纱”四幢中,几乎没有发生番茄矮缩病和条斑病,病毒病(主要为花叶病)平均发病率为5.1%。“中棚十纱”(棚顶曾受风害)中的番茄病毒病发病率为12.4%。如果只采取其中某一项的保护措施,则防止病毒病的效果就要差一些。 在上述覆盖玻璃、塑料薄膜、或塑料纱的保护设施中,据测定,“温室十纱”的光照强度约为65%,“中棚十纱”约为60%, “纱棚室”约为72%。从理论上来探讨,在上述设施的覆盖F,是否由于光条件的改变,(减少了强光辐射,或由于改变了紫外线的影响等),因而相应地减少了病毒病害,这是值得注意的。 (五)保护设施下番茄的播种期与发病的关系 对于秋季露地栽培番茄,过去认为播种期早的更易发生病毒病,但在本试验中看到,晚播晚定植的早秋番茄,有时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反而比早播种早定植的严重。例如, 1979年于 6月 14日播种育苗、 7月 12日定植于露地的处理,到第一花序初开花时,矮缩病的发病率约为60%;而7月6日播种育苗,至7月31日定植的处理,同一阶段的发病率高达95%左右(参考图2)。推其原因,可能是与后者定植时有翅蚜发生数目更多有关。不论如何,由此也可以看到定植于露地的早秋番茄,其病毒病的发病程度是和播种期、定植期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定植于上述保护设施(“温室十纱”、“中棚十纱”)中的早秋番茄,不论播种期与定植期的早或晚,都很少发生病毒病。 所以,定植于这些保护设施中的早秋番茄,其播种期或定植期主要应取决于如何有利于番茄的生育和市场的供应,不必强调延迟播种期以求减轻病毒病害。相反地,适当提前早秋番茄的播种期,可以提早供应期和延庆生育期,因此也有利于提高产量。我们在三年的试验中从6月14日至7月11日播种,7月12日至8月13日定植,采收期从9月3日至11月30日(不能再延迟采收期,否则会影响后作十字花科蔬菜种株的定植),6月中旬播种的,至9月中旬开始采收。从延迟供应期来说,以6月下旬播种,7月下旬定植为宜。 (六)几个问题的探讨 通过这个试验,对于防止早秋番茄病毒病问题,再作下述探讨: 1.番茄苗期最易感染病毒病,为了防止病毒病,必须避免秧苗带病毒。本试验在三年中都是在严格进蚜的条件下进行育苗的,并应用纸钵、培育短苗龄的健壮苗。然而以这样的番茄苗定植于露地以后,仍旧不免发生很严重的病毒病。这说明在本市近郊常发病的地区,早秋栽培的番茄如果仅在苗期采取避蚜的措施,还不能有效地防止病毒病的发生,避蚜的措施应该继续到番茄苗定植以后较长的时期,才能奏效。 2.在本试验中所发生的番茄病毒病还有湖叶病和花叶病。几种病毒有时会在同一植株上发生。该叶病常常与矮缩病井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定植于“温室十纱”或“中棚十纱”中的番茄,矮缩病和条斑病发生很轻;但是花叶病的发病率却很高 (有时全部植株都表现花叶症状),不过病害程度较轻,病症常常会逐渐消失,对产量的影响不大。通过这些情况也可以看到,由于在保护设施中栽培,番茄所感染的病毒种类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3.早秋番茄栽培的前期,正是七、八月的高温时期,尤其定植在温室、或中棚且四周围以塑料纱的处理,室温有时接近40℃,但是在排除毒源的情况下,仍旧很少发生病毒病。只是在高温和光照强度减弱的情况下,番茄的植株很易徒长,应注意掌握栽培技术,以防止植株徒长。 4.防止早秋番茄病毒病,还应选用抗病品种,实行种子和土壤的消毒等。关于品种问题我们也进行了观察,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浦红2号比较适于早秋栽培,不仅较耐病,且果形大,产量高。 总之,我们三年的试验结果指出,在上海市的气候条件下,即使是在近郊常发病的地区,如果能够采用适当的保护设施,在严格进蚜、避雨等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早秋番茄栽培,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病的发生。因此不仅能在9一11月份生产出番茄,以供应市场;且可以在当地以往不能栽培番茄的早秋季节,获得番茄的稳产高产,亩产可达七千斤左右(表1),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蔬菜的留种设备。事实上从1980年开始,这种早秋番茄的栽培方式,已经在本市郊区其他公社试用,也已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保护设施栽培早秋番茄@王化$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李美珍$上海市宝山县彭浦公社农科站(1)西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春番茄条斑病防治研究初报”,《西安科技》1975年,第2期。 (2)藤井健雄,《蔬菜的栽培技术》,昭和51年。 (3)横木清太郎等,《塑料温室园艺手册》。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水稻旱育秧苗床的种植模式
作者:李美珍;王义贵
关键词:
-
中国蔬菜无土栽培发展历史的初步探讨
作者:王化
关键词:
-
鱼菜共生系统的研究
作者:丁永良;张明华;张建华;杨菁;何明云;陈培兴;齐备备;蔡荣春;王化;张务模;迟英杰
关键词:高密度养鱼,无土栽培,鱼菜共生系统
-
上海地区蔬菜种类发展与演变历史的初步考证
作者:王化
关键词:
-
双层薄膜充气大棚及应用展望
作者:王化;余纪柱;叶明华
关键词:
-
银色膜覆盖栽培秋番茄
作者:顾祯祥;王化
关键词:
-
中国疏菜无土栽培适用方式的探讨
作者:王化;叶明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