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转换型微板块类型、成因及其大地构造启示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光增 1 ; 李三忠 1 ; 索艳慧 1 ; 李玺瑶 1 ; 朱俊江 1 ; 刘永江 1 ; 郭玲莉 1 ; 刘博 1 ;

作者机构: 1.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和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关键词: 转换型微板块;大陆转换断层;斜向俯冲;大洋转换断层;洋中脊;扩张方向偏转

期刊名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ISSN: 1001-1552

年卷期: 2019 年 04 期

页码: 700-714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大洋或大陆板块由起始到消亡多经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复杂旋回。微板块作为大洋和大陆板块发育演化的必经阶段,记录了板块格局的变迁历史,可作为研究洋内、陆缘和陆内构造机制的关键对象之一。转换型微板块作为微板块的一种类型,是指主要受大陆或大洋转换断层(或破碎带)所围限和控制形成的微陆块或微洋块。转换型微陆块多发育于洋-陆俯冲系统的大陆一侧,是在大洋板块斜向俯冲背景下通过转换型构造边界从大陆边缘剥离出去的独立块体,空间上常与残生微洋块相伴生。转换型微洋块则发育于大洋转换断层(或破碎带)的转折部位,是洋中脊扩张方向偏转在大洋转换断层内部诱发的新生微洋块。这些微洋块常镜像出现于洋中脊两侧,整体呈平行四边形形态。转换型微板块研究表明转换断层(或破碎带)并非简单的板块转换边界,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板块生消地带,对其开展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板块生消、旋回、裂解和增生拼贴机理,明确板块发育演化历史,为板块准确重建提供约束,也有助于确定洋中脊-转换断层体系对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响应机理和推测未知大洋内的转换断层组合、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历史,为开拓深海大洋精细化构造研究方向(或"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 牟墩玲,李三忠,王倩,李玺瑶,王鹏程,于胜尧,周在征,刘晓光. 2018

[2]柴达木盆地东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 牟墩玲,李三忠,王倩,赵淑娟,李玺瑶,周在征,刘晓光. 2018

[3]微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洋内与陆缘微地块研究的启示. 李三忠,索艳慧,刘博,刘永江,李玺瑶,赵淑娟,朱俊江,王光增,张国伟. 2018

[4]延生微地块:洋脊增生系统的复杂过程. 赵林涛,李三忠,索艳慧,郭玲莉,王光增,戴黎明,朱俊江,刘博,汪刚. 2019

[5]海洋磁异常及其动力学. 李园洁,李三忠,姜兆霞,索艳慧,周在征.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