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加工工艺对'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罗金龙 1 ; 杨太菊 1 ; 陈盛相 1 ; 张可依 1 ; 刘冠群 2 ; 李品武 1 ; 许艳艳 1 ;

作者机构: 1.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2.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工艺;品质;

期刊名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650

年卷期: 2022 年 002 期

页码: 214-21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为了探究‘巴山早’夏季紫色芽叶鲜叶原料加工绿茶的最佳工艺。【方法】选用‘巴山早’夏季紫色芽叶一芽一叶新梢为原料,分别按照炒青卷曲形茶、烘青卷曲形茶、针形茶、兰花形茶和凤形茶工艺加工成绿茶,所制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和内含成分分析。【结果】烘青卷曲形茶内含成分适中、比例恰当,茶多酚含量为18.68%,氨基酸含量最高达3.4%,酚/氨比最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达4.81%,水浸出物含量为41.22%,咖啡碱含量为4.15%,花青素含量最高为4.98 mg/g,叶绿素含量最高达1.47 mg/g,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值最高,感官品质最佳。【结论】烘青卷曲形茶加工工艺是加工‘巴山早’夏季紫色芽叶一芽一叶新梢的最佳工艺。

  • 相关文献

[1]‘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加工工艺研究及品质评价. 罗金龙,陈盛相,沈强,杨肖委,刘晓霞,郑文佳. 2023

[2]'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及品质分析. 罗金龙,陈盛相,郑文佳,杨肖委,张小琴,刘晓霞,沈强. 2024

[3]不同保鲜处理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罗显扬,张正秋,屠幼英,吴媛媛. 2013

[4]不同叶位新梢绿茶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任明强,赵宾,赵国宣,陈旭晖. 2010

[5]不同摊放时间后提香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牟春林,沈强,郑文佳. 2010

[6]不同做形方式毛峰茶的品质差异. 方仕茂,刘忠英,文小山,杨婷,郑文佳. 2020

[7]酒糟有机肥连续施用对湄潭翠芽茶叶生物效应的影响. 胡伟,张萌,芶久兰,魏全全,龚确,周年敏,王艺. 2022

[8]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叶相状态及主要理化成分变化. 邓波,韦城,罗金龙,刘冠群. 2023

[9]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色素和儿茶素组分的变化. 邓波,韦城,罗金龙,刘冠群. 2023

[10]不同加工工艺对花香绿茶品质的影响. 魏杰,刘声传,鄢东海,刘红梅,王勇,申东,郑文佳. 2012

[11]金银花叶红茶加工工艺研究. 方仕茂,刘忠英,杨婷,戴宇樵,刘亚兵,彭长高. 2021

[12]高蛋白营养型鹿肉精粉的研制. 陈晓燕,张敏. 2003

[13]鹿血血浆和血球蛋白粉加工工艺研究. 陈晓燕. 2003

[14]鹿血粉加工工艺初探. 张敏,陈晓燕. 2002

[15]摊青时间对绿宝石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郑文佳,沈强,牟春林. 2011

[16]贵州绿茶新型杀青技术试验初报. 牟春林,刘晓霞,郑文佳. 2010

[17]加工过程对绿茶卫生质量的影响及控制对策. 陈娟,郭灿,张宝林,何莲,高秀兵. 2012

[18]8份茶树新品系加工红绿茶的适宜性. 陈正武,陈娟,曹雨,郭燕,杨春,张小琴. 2016

[19]绿茶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高秀兵,段学艺,张宝林,陈娟,何莲,胡华健. 2012

[20]绿茶叠杀后PPO和含水量变化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郑文佳,冯林,沈强,潘科,何萍.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