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籼型杂交稻亲本米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对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朱满山 1 ; 王丰 1 ; 符福鸿 1 ; 黄慧君 1 ; 肖昕 1 ; 柳武革 1 ; 刘振荣 1 ; 廖亦龙 1 ; 李金华 1 ; 陈建伟 1 ; 付崇允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籼型杂交稻;稻米品质;母体效应;细胞质效应

期刊名称: 广东农业科学

ISSN: 1004-874X

年卷期: 2012 年 39 卷 13 期

页码: 1-5+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选用3个不同米质类型的不育系粤丰A、Y华农A和珍汕97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分别与3个恢复系广恢998、广恢128和广恢96杂交构建27个正、反交F1,并以这些亲本与杂种F1为供试材料,对主要稻米品质性状进行了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效应均对杂种F1的米粒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AC)有显著影响,且因质核互作效应的不同,存在组合的特异性;但对糙米率、整精米率和胶稠度的影响不显著;低垩白米率和低垩白度对高垩白米率和高垩白度具有部分显性作用,利用低垩白米率和低垩白度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如广恢998)组配,可获得垩白米率和垩白度较低的杂种F1。亲本的整精米率高低直接影响其所配杂种F1的整精米率;低AC与低AC的双亲杂交,其F1的AC与低值亲本相同,高AC与低AC亲本或高AC与中等AC的亲本杂交,其F1的AC往往偏向高值亲本;在胶稠度方面,只有软胶稠度与软胶稠度亲本杂交,才能组配出软胶稠度的杂交稻。

  • 相关文献

[1]优质籼稻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相关性研究. 王志东,陈宜波,龚蓉,周少川,王重荣,李宏,黄道强,周德贵,赵雷,潘阳阳,杨义强,李晓芳. 2021

[2]稻米品质性状研究进展与应用. 方志强,陆展华,王石光,刘维,卢东柏,王晓飞,何秀英. 2020

[3]不同栽培环境条件对优质杂交稻培杂双七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 柳武革,刘振荣,李曙光,廖亦龙,黄德娟,彭惠普,王丰. 2004

[4]广东地方水稻品种营养品质分析及其生态地理分布研究. 陈建酉,潘大建,李晨,范芝兰,陈雨,章家恩. 2011

[5]广东省地方稻种品质性状表型多样性及其形成的生态因子分析. 陈雨,陈建酉,潘大建,范芝兰,孙炳蕊,李晨. 2013

[6]2005~2009年广东省审定的水稻品种产量分析. 罗飞苑,杨海燕,肖昕. 2010

[7]开放式增温对华南双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杨陶陶,邹积祥,伍龙梅,包晓哲,江瑜,张楠,张彬. 2023

[8]水稻不育系泰丰A创制及其优良品质性状遗传基础研究. 王丰,刘迪林,朱满山,廖亦龙,李金华,付崇允,曾学勤,马晓智,霍兴,孔乐,柳武革. 2024

[9]减磷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稻米品质、源库特性及磷积累的影响. 李武,段美洋,潘圣刚,田华,唐湘如. 2013

[10]华南优质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与发展. 王丰. 2022

[11]广东省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米质分析. 朱满山,符福鸿,黄慧君,李传国,梁世胡,黄德娟,王丰. 2004

[12]减氮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品质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李武,段美洋,潘圣刚,田华,唐湘如. 2014

[13]广东水稻地方品种稻米品质分析. 陈建酉,潘大建,李晨,范芝兰,陈雨. 2011

[14]不同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 李妹娟,周念,章家恩,向慧敏,梁开明. 2017

[15]抗稻瘟病水稻恢复系航恢1179的选育及应用. 肖武名,罗立新,王慧,刘永柱,郭涛,梁克勤,黄明,王加峰,汪文娟,杨祁云,陈志强. 2017

[16]利用蜡质基因Wx改良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 成太辉,杨武. 2017

[17]华南双季优质稻在张家界中稻区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初步研究. 严斧,刘军,覃正国,吕学成,江奕君,刘传光,高云.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