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福建主要茶类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林清霞 1 ; 王丽丽 1 ; 宋振硕 1 ; 项丽慧 1 ; 陈林 1 ; 刘忠雄 2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2.福建省中福农科农业有限公司

关键词: 茶叶;水提物;抗氧化活性

期刊名称: 茶叶学报

ISSN: 1007-4872

年卷期: 2020 年 003 期

页码: 127-132

摘要: 为比较福建主要茶类的化学成分差异,探讨化学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差异.本研究以绿茶、白茶、青茶(闽南青茶、闽北青茶)、红茶,4类共25批次样本为对象,分析茶叶水提物的化学成分,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类茶叶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DPPH清除能力、铁还原氧化能力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茶叶中的EGCG、ECG、总儿茶素含量变化情况与茶多酚相似.其中,绿茶与白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较相近,闽南青茶与闽北青茶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较为相近.茶叶加工过程中发酵程度弱的茶类,抗氧化能力强.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叶中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是茶多酚,总酚含量增减对抗氧化活性强弱有着决定性作用.

  • 相关文献

[1]膜分离对福建产不同茶类提取物化学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林清霞,王丽丽,宋振硕,蔡淑娴,刘仲华,陈林. 2024

[2]乌龙茶水提物的膜分离制备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林清霞,杨军国,王丽丽,宋振硕,陈林. 2022

[3]杭白菊花水提物的UHPLC-ESI-Orbitrap质谱联用分析. 徐晓俞,李程勋,郑开斌,李爱萍. 2021

[4]黑木耳水提物和粗多糖溶液的流变特性及饮料开发. 吴俐,陈寿辉,李怡彬,赖谱富,肖正,陈君琛. 2023

[5]蚕豆花水提取物的UPLC-ESI-QTOF质谱联用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李程勋,徐晓俞,李爱萍,郑开斌. 2022

[6]贵妃枇杷花茶成分分析及安全性初步评估. 姜帆,邓朝军,陈秀萍,郑少泉. 2016

[7]干燥技术对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陈泉宾,王秀萍,邬龄盛,张应根. 2014

[8]硫丹在茶园的残留动态与用药安全性评价. 吴光远,曾明森,夏会龙. 2009

[9]浅谈提高闽东茶叶品质与效益的技术途径. 杨如兴. 1999

[10]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研究进展. 项丽慧,林清霞,余文权,陈林,王振康. 2017

[11]浅谈菌茶生产中相关因子的几点认识. 邬龄盛,王振康,黄枝明,严兰芬,吴木英. 1999

[12]茶叶科研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难点及对策. 章细英. 2011

[13]TA-BR生物药肥的研制及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 张灵玲,姚凤銮,黄志鹏,吴光远,王庆森,徐金汉,关雄. 2004

[14]俄罗斯/独联体(原苏联)茶叶发展历史与现状. 郑乃辉,王振康,章细英. 2002

[15]营养型生长调节剂TA-BR制备液的研制及其在茶树上的应用. 张灵玲,姚凤銮,黄天恩,吴光远,王庆森,黄志鹏,关雄. 2004

[16]福建省主要茶类稀土含量区域分布及组成特征. 林虬,姚清华,苏德森,颜孙安,林香信. 2016

[17]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茶叶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杨江帆,郑乃辉. 2004

[18]茶叶游离氨基酸测定前处理方法探讨. 徐洁,钱爱萍. 1993

[19]解淀粉芽孢杆菌液体肥在茶叶上的应用研究. 林斌,黄菊青,官雪芳,郑炎,徐庆贤,王琦,钱蕾,郑怡,张臣心,汤铜华,赵孟涛. 2019

[20]蕉城区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的实施意义、做法及建议. 朱留刚,吴志丹,孙君,张文锦.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