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瓜类雌性系(强雌系)高产育种原理的形成及发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清华 1 ; 彭庆务 1 ; 何晓明 1 ; 谢大森 1 ; 于远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

关键词: 瓜类;雌性系(强雌系);育种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07 年 23 卷 11 期

页码: 273-278

摘要: 针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瓜类作物普遍存在的雄花多、雌花少、产量低的状况,综述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前经济作物研究所)等单位为解决这一难题所研究出瓜类雌性系(强雌系)高产育种路线的形成过程。这一育种路线通过实践检验,成为70年代后期以来指导瓜类育种的主流原理之一。80年代后期开始,瓜类雌性系(强雌系)育种原理与时俱进,先后结合了抗病育种、生态育种、品质育种等研究内容,在瓜类育种上取得了较大进展。据此还展望了瓜类雌性系(强雌系)今后育种的战略方向。

  • 相关文献

[1]我国瓜类细胞工程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何晓明,谢大森,陈清华,彭庆务,赫新洲. 2002

[2]我国瓜类细胞工程研究进展. 何晓明,谢大森,陈清华,彭庆务,赫新洲. 2002

[3]常见瓜类蔬菜中污染物风险评价研究. 杨慧,王富华,陈岩,耿安静,杨兰,刘春梅. 2013

[4]瓜类枯萎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佘小漫,何自福,罗方芳,虞皓. 2011

[5]19个引进龙眼品种果实成熟品质的评价与分类. Li Jianguang,李建光,Han Dongmei,韩冬梅,Li Rong. 2009

[6]SRAP分子标记在枇杷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乔燕春,林顺权,郭栋梁. 2010

[7]瓜类雌性系(强雌系)高产育种原理的形成及发展. 陈清华,彭庆务,何晓明,谢大森,于远. 2006

[8]香蕉生物技术育种. 魏岳荣,杨护,黄秉智,邱继水,许林兵. 2006

[9]水稻核心种质育种.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卢德城. 2003

[10]广东省"十五"以来甘薯育种研究进展. 房伯平,陈景益,张雄坚,安康. 2005

[11]果桑品种选育的实践与思考. 罗国庆,唐翠明,吴福泉,杨琼,肖更生. (Mis

[12]优质肉鸡育种管理系统设计. 李娅兰,广东省动物育种与营养公共实验室,瞿浩,广东省动物育种与营养公共实验室,杨纯芬,广东省动物育种与营养公共实验室,舒鼎铭,广东省动物育种与营养公共实验室. 2007

[13]树兰花期性状研究. 陈和明,朱根发,吕复兵,孙映波. 2010

[14]荔枝育种研究进展一常规育种. 孙清明,欧良喜,陈洁珍,向旭,蔡长河. 2010

[15]优质稻核心种质丰八占衍生系统的育种成效和理想株型模式研究.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卢德城,缪若维. 2004

[16]荔枝离体培养育种研究进展. 孙清明,欧良喜,陈洁珍,向旭,蔡长河. 2010

[17]早熟优质南瓜新品系——丹红1号选育初报. 林毓娥. 2002

[18]辐射诱变创造花生优异资源—“辐狮”. 江贤安,周永兴. 1988

[19]水稻核心种质的育种成效.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卢德城,赖穗春,周德贵,王志东,缪若维,李康活. 2008

[20]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的构建. 周少川,李宏,李康活.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