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梁开明 1 ; 章家恩 1 ; 杨滔 1 ; 罗明珠 1 ; 傅玲 1 ;

作者机构: 1.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慈姑;间作;病虫害;微环境;保护酶;光合效率;土地当量比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4 年 22 卷 07 期

页码: 757-76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合理的间套作种植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但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旱地作物种类或旱稻上,而水田环境下水稻间作体系的作物搭配及种植模式研究目前还十分缺乏。本文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微环境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无显著的防控效果。但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期间,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纹枯病病丛率分别比单作处理低64.3%和88.2%,稻瘟病病叶率在灌浆期和乳熟期显著低于单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显著降低了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与单作模式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单作模式下水稻较高的病害发生程度可能是导致叶片保护酶活性增高的原因;间作栽培在早午时段降低了水稻叶片表面的空气湿度,且水稻叶片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多数时段均高于单作栽培,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改善了稻田小气候环境,有利于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光合气体交换日进程测定结果表明,灌浆期间水稻/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在日间大部分时段均高于单作水稻,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提高了水稻的群体光能利用率以及群体光合效率;间作栽培模式下的土地当量比为1.17,表明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

  • 相关文献

[1]水稻/再力花单、间作系统中作物对镉胁迫的叶绿素荧光响应及镉积累特征. 梁开明,傅玲,章家恩,杨滔. 2014

[2]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张少斌,梁开明,张殷,李妹娟,章家恩. 2016

[3]华南稻区水稻重大病虫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简报. 黄炳超,曾列先,张扬,朱小源,肖汉祥,杨健源,杨祁云. 2005

[4]几种常见野生蔬菜的生态功能利用研究进展. 周念. 2012

[5]水稻病虫害田间发生情况监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梁巧丽,蒋耀智,陈文德,张富顺,梁玮琪,黄庆,钟振芳. 2021

[6]节水高产栽培对直播稻产量、病虫害发生和抗倒性的影响. 李瑞民,傅友强,潘俊峰,梁开明,雷志雄,陈燕,黄农荣,钟旭华. 2017

[7]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的优化集成及应用. 黄炳超,张扬,肖汉祥,李燕芳,吴城伟,吴金灵. 2006

[8]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黄炳超,肖汉祥,张扬,吴城伟,吴金灵. 2006

[9]红火蚁感染白僵菌后体内保护酶和酯酶活性的变化. 王龙江,吕利华,谢梅琼,何余容. 2010

[10]温度对嫁接番茄幼苗生长及SOD、POD活性的影响. 张白鸽,陈琼贤,曹健,高惠楠,杨秋. 2012

[11]鼠茅草间作对茶园土壤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 陈义勇,黎健龙,周波,吴小敏,崔莹莹,冯少茂,胡海涛,唐劲驰. 2023

[12]间作与覆盖对茶园生物多样性及茶叶产量的影响. 黎健龙,唐劲驰,吴利荣,唐颢,黎秀娣. 2010

[13]菜心与东南景天间作修复镉污染农田的生态效应. 吴乐诗,余柏仲,李冬琴,黎华寿,陈桂葵. 2024

[14]生草栽培对火龙果果园土壤特性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匡石滋,田世尧,段冬洋,凡超. 2015

[15]香蕉与大豆间作效应研究. 匡石滋,张金妹,田世尧,梁容森,李扇妹. 2011

[16]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黎健龙,涂攀峰,陈娜,唐劲驰,王秀荣,年海,廖红,严小龙. 2008

[17]火龙果与大豆间作的效应分析. 匡石滋,田世尧,段冬洋,凡超. 2015

[18]旱坡地玉米间作木薯种植技术初探. 王晓明,李余良,刘建华,方志伟,王怡强,辛浩生,蓝坤成. 1999

[19]香蕉与大豆问作效应研究. 匡石滋,张金妹,田世尧,梁容森,李扇姝,黄建辉. 2011

[20]增城市一季中晚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吴颜洲,李茂禾,陈桂明,何成敏,何健灵,谢耀均,杨健源,朱小源,周少川,李康活.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