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宋倩娜 1 ; 梅超 1 ; 霍利光 1 ; 王慧杰 1 ; 冯瑞云 1 ;

作者机构: 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分子改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马铃薯;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植物激素;遗传转化体系

期刊名称: 中国马铃薯

ISSN: 1672-3635

年卷期: 2021 年 05 期

页码: 385-396

摘要: 以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无菌试管苗茎段作为外植体,通过对遗传转化过程中预培养时间、植物激素的种类及配比、筛选剂浓度和抗生素的种类及浓度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的愈伤再生转化体系。结果表明,预培养时间为2 d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出苗率及转化频率最高。最适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2.0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5 mg/L 2,4-二氯苯酚代乙酚(2,4-D)+0.4 mg/L激动素(KT),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86.7%,愈伤组织形态较紧密,为深绿色,茎段两端膨大呈哑铃状,表面的白色须状物和毛状根较少。最适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配方为MS+1 mg/L 6-苄氨基嘌呤(6-BA)+1 mg/L赤霉素(GA_3)+1 mg/L玉米素(ZT),幼苗比较粗壮,长势良好。最适的植株再生及生根筛选剂为10 mg/L的潮霉素(Hygromycin B,Hyg),转化频率较高,为20.3%。农杆菌抑制剂的最适浓度为200 mg/L的特美汀(Timentin,TMT),且在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阶段都需要加入TMT。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杆菌介导的愈伤再生转化过程中各个因素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并薯6号’的遗传转化体系,为马铃薯分子育种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 相关文献

[1]三叶草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贾会丽,王运琦,刘建宁,石永红,吴欣明. 2010

[2]激素等在诱导玉米胚叶产生愈伤组织中的作用. 王景雪,孙毅,胡冬焱,王兰. 2002

[3]大白菜花芽分化及抽薹过程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 齐仙惠,巫东堂,李改珍,赵军良,赵俊,王秀英,赵美华,兰创业. 2018

[4]丹参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解晓红,李江辉,冯文龙,解红娥,陈丽,李红霞,武宗信. 2004

[5]不同基因型荞麦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王欣芳,冯晋芳,侯思宇,冯晋华,杜伟,冯红梅,韩渊怀,刘龙龙,马名川,王俊珍,孙朝霞,李红英. 2021

[6]马铃薯.变个种法-采用早熟品种,一年种植两作连续几年示范,山西南北皆可. 裴荣信. 1999

[7]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在山西中北部地区的应用及意义. 马晋宏,邢宝龙. 2017

[8]山西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浅析. 何真,杨光宗,朱俊菲,武凯. 2014

[9]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降云峰,邢宝龙,王桂梅. 2017

[10]马铃薯新品种晋薯19号的选育. 范向斌,孙振,王兴涛,王继琴. 2011

[11]山西省马铃薯增产途径探讨. 姬青云,张爱莲. 2003

[12]马铃薯新品种晋薯19号特征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范向斌,孙振,王兴涛,王继琴. 2012

[13]有机肥的施用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永胜,姚超,杜培兵. 2017

[14]马铃薯贮藏病害药剂筛选试验. 范向斌,杜培兵,白小东,张永福,杨春,齐海英,王兴涛,毛向红,朱智慧,陈云,岳新丽. 2019

[15]不同贮藏条件对马铃薯块茎采后生理及贮藏效果的影响. 王亮,李超,张立新,赵猛. 2018

[16]马铃薯种植栽培管理技术要点研究. 张姝鑫,景玉川,王毅,王建雄. 2020

[17]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张姝鑫,王毅,白洁. 2018

[18]马铃薯育种现状与改良方法研究. 张姝鑫,王毅,景玉川,王建雄. 2019

[19]马铃薯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环腐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 孙振,袁军,田宏先,王利琴,徐惠云. 2003

[20]马铃薯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环腐病菌的拮抗作用检测(简报). 孙振,田宏先,王利琴,徐惠云,孙福在,袁军.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