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山西省农牧生产体系磷流动空间变异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建杰 1 ; 郭彩霞 1 ; 张一弓 2 ; 张强 1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农牧生产体系;磷流动;磷利用效率;NUFER模型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6 年 24 卷 05 期

页码: 553-56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揭示山西省农牧生产体系磷流动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建议,本研究使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与Arc GIS相结合,以2011年山西省11个地市农牧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农牧生产体系中的磷流动、损失及账户平衡,并对各个生产体系的磷利用效率(PUE)、有机废弃物中磷的循环利用效率、磷的损失途径等重要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描述了2011年山西省各地市农牧生产体系与区域尺度的磷流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地市农牧体系磷的投入和损失差异较大,农田生产体系投入范围在22.5~83.0 kg·hm~(-2),而整个农牧生产体系损失区间在2.7~8.8 kg·hm~(-2);磷的投入和损失均总体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市农田磷素均有盈余但程度不均,为9.4~48.4 kg·hm~(-2)。农田生产系统的磷素利用效率(PUEc)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生产体系的磷利用效率(PUEc+a)较低,全省平均水平仅为30.3%,主要是由于农牧分离较为严重;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较低(60%)。省域东南部存在潜在环境风险,晋城、晋中等地市有大量的粪尿磷未得到回收利用,可作为周边农业主产区的农田养分资源。因此通过提高农牧生产体系的养分管理水平和区域间养分资源协同管理,能够大幅提高磷的利用效率,同时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实现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

  • 相关文献

[1]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氮素流动与环境效应——以山西省为例. 张建杰,郭彩霞,李莲芬,张强. 2018

[2]玉米耐低磷基因型的筛选. 史向远,王秀红,韩彦青,胡婉平,白建荣,刘惠民. 2012

[3]不同磷水平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丁玉川,陈明昌,程滨,李丽君. 2006

[4]不同大豆品种磷吸收利用特性比较研究. 丁玉川,陈明昌,程滨,李丽君,李典友.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