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杜美荣 1 ; 李凤雪 1 ; 方建光 1 ; 高亚平 1 ; 房景辉 1 ; 蒋增杰 1 ; 王同勇 1 ;
作者机构: 1.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威海市文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关键词: 微食物环;微微型浮游生物;原生动物;纤毛虫;长牡蛎;碳需求
期刊名称: 海洋与湖沼
ISSN: 0029-814X
年卷期: 2019 年 06 期
页码: 1334-13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海域大规模调查和模拟现场流水法测定了桑沟湾海域微食物环主要组分生物(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鞭毛虫和纤毛虫)在桑沟湾的季节分布和对长牡蛎食物来源的贡献。对桑沟湾海域浮游生物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微食物环生物丰度和生物量以冬季最低(P<0.05)。微食物环组成生物的生物量以微型鞭毛虫最大,占51.69%(无色素体微型鞭毛虫HNF贡献37.31%,有色素体微型鞭毛虫PNF贡献14.38%),其次是异养细菌(39.03%),纤毛虫和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贡献较小,分别为2.31%和0.66%。使用模拟现场流水法,测定了长牡蛎对浮游生物的摄食,其清滤率变化范围为0.26—3.50L/(g·h),随着粒径的增大,长牡蛎对浮游生物的清滤率增加。长牡蛎对不同浮游生物的清滤率由大到小依次为:2μm以上有色素体浮游生物>纤毛虫>2μm以下有色素体浮游生物>无色素体微型鞭毛虫>异养细菌,长牡蛎对2μm以上有色素体浮游生物碳截留最大(289.20±62.36μg/(g·h)),其次是无色素体微型鞭毛虫,异养细菌和纤毛虫。传统的对于贝类食物来源的测定忽略了异养细菌、HNF以及纤毛虫,对微食物环框架的研究得出三种生物对长牡蛎的碳贡献为1563.58μg/(g·d)(17.94%),指示原生动物(异养鞭毛虫和纤毛虫)在长牡蛎的食谱组成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异养细菌除了参与微食物环,还能被长牡蛎直接或者间接的摄食,成为长牡蛎的食物来源之一。本文结果为长牡蛎的养殖容量评估和微食物环生物对养殖生态系统的贡献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 相关文献
[1]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碳流途径. 蒋增杰,杜美荣,姜绪,梁峻,赵学伟,刘毅,张媛,张晓芳,方建光. 2015
[2]南海北部海域春季浮游细菌和病毒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张喆,王晓红,巩秀玉,刘永,廖秀丽,蔡文贵,黄洪辉. 2017
[3]热带西太平洋Y3和M2海山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生态分布与比较. 赵丽,赵燕楚,王超锋,张武昌,孙晓霞,李学刚,赵苑,肖天. 2017
[4]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 赵燕楚,赵丽,张武昌,刘素美,蒋增杰,方建光,赵苑,肖天. 2018
[5]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 赵燕楚,赵丽,张武昌,刘素美,蒋增杰,方建光,赵苑,肖天. 2018
[6]流式细胞计分析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样品固定及贮存方法. 晁敏,张利华,张经. 2005
[7]2012年6月份桑沟湾褐潮期间浮游植物和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特征. 郭术津,丰美萍,张瑞峰,于莹,张武昌. 2015
[8]鲩肠袋虫超微结构的研究:侧重体表皮层(英文). 李明,王崇,李伟东,曾令兵,汪建国,吕永辉,龚小宁. 2012
[9]扁吻鱼鱼苗寄生虫病防治试验. 马燕武,任波,张人铭,吐尔逊,任慕莲,阿不都,艾则孜,刘宇,郭焱. 2006
[10]拒马河北京段原生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河流营养状况的指示. 李凤超,康现江,杨文波,管越强,张晓慧,刘炜炜,沈公铭,李继龙,王宏伟. 2006
[11]养殖大菱鲆蟹栖异阿脑虫病及其防治研究. 陈洁君,王印庚,牟潜,马爱军. 2005
[12]密封袋半连续培养新月菱形藻. 王彩理,任建国. 2004
[13]区域微型生物养护剂对池塘环境改善作用研究. 刘春花,梁慧丽,孙承文,陶家发,巩华,石存斌,吴淑勤. 2019
[14]湛江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周年变化. 龚玉艳,张才学,陈作志,叶丽娣,陈伟杰,王伟荣,孙省利. 2015
[15]拒马河原生动物和底栖动物初步调查及水质分析. 王宏伟,昌艳萍,张磊,李继龙,沈公铭,张晓惠,李凤超,朱娜,康现江. 2006
[16]长牡蛎夏季死亡与养殖环境及自身体质关系的初步研究. 廉伟,温海深,毛玉泽,方建光. 2010
[17]长牡蛎呼吸、排泄及钙化的日节律研究. 任黎华,张继红,方建光,唐启升,刘毅,杜美荣. 2013
[18]栉孔扇贝♀和长牡蛎♂杂交受精及早期胚胎的细胞学研究. 王卫军,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张立敬. 2008
[19]长牡蛎精子超低温冷冻后超微结构损伤研究. 韩龙江,刘清华,许飞,温海深,李军. 2017
[20]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CgTyr1)SNP多态性与壳色性状的关联. 赵博文,李琪,王九龙,于红.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春季桑沟湾硅藻群落结构对硅酸盐加富的响应研究
作者:张凯;姜娓娓;万东杰;高亚平;张义涛;蒋增杰
关键词:硅酸盐;硅藻;群落结构;粒径结构;桑沟湾
-
夏季高温期三倍体和二倍体长牡蛎生理能量学及碳收支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伟伟;姜娓娓;蒋增杰;张凯;万东杰;石亚洲;王玮欣;张义涛
关键词:长牡蛎;三倍体;二倍体;夏季高温;生理能量学
-
基于AMBI和M-AMBI法的桑沟湾底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作者:李文豪;于晓清;蒋增杰;杜美荣;贾彦;何为;高亚平
关键词: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AMBI指数;M-AMBI指数;底栖生态环境质量
-
舟形藻生物膜诱导下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幼虫的变态及其蛋白质组学响应
作者:徐筱琰;杜美荣;蒋增杰;姜娓娓;夏苏东;秦晓芳;严瑾;吕建福
关键词: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舟形藻生物膜;变态;蛋白质组学
-
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在养殖碳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李瑞环;蒋增杰;姜娓娓;蔺凡;高亚平;杜美荣
关键词:硅循环;硅藻;植硅体;生物硅;碳汇;贝类养殖
-
灭菌和添加益生菌对沉积物菌落数和营养盐通量的影响
作者:张爽;房景辉;曾超;吕富;杨明树;罗坤;梁博
关键词:温度处理;灭菌;益生菌;沉积物
-
桑沟湾海带单绳式养殖模式的初步研究
作者:严瑾;房景辉;王仁杰;汪文俊
关键词:海带;养殖模式;单绳平挂;宜机化;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