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肌醇对大规格吉富罗非鱼生长、体组成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田娟 1 ; 文华 2 ; 郜卫华 2 ; 蒋明 2 ; 吴凡 2 ; 刘伟 2 ; 杨长庚 2 ; 喻丽娟 2 ; 陆星 3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系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系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系;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肌醇;需求量;脂肪;血清

期刊名称: 南方水产科学

ISSN: 2095-0780

年卷期: 2018 年 02 期

页码: 83-8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肌醇水平分别为0 mg·kg–1、100 mg·kg–1、200 mg·kg–1、400 mg·kg–1、800 mg·kg–1和1 600 mg·kg–1饲料的6组等氮等能实验饲料,养殖初始体质量(74.36±5.32)g的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12周,通过测定生长、鱼体成分以及血清指标来综合评价饲料肌醇水平对罗非鱼的影响,以期获得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肌醇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肌醇可显著提高罗非鱼增重率、采食量和饲料系数(P<0.05);对增重率与饲料肌醇水平作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其需要量为847 mg·kg–1饲料;罗非鱼全鱼、肌肉和肝脏中的粗脂肪含量均随饲料肌醇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添加肌醇对罗非鱼肌肉、肝脏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当肌醇水平为800 mg·kg–1和1 600 mg·kg–1饲料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随饲料中肌醇含量的升高,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血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大规格吉富罗非鱼饲料中肌醇的需要量为847 mg·kg–1饲料,且饲料中添加肌醇有利于降低组织脂肪蓄积,并可改善肝功能。

  • 相关文献

[1]34°C水温下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脂肪的需求量. 周梦馨,田娟,文华,陆星,蒋明,吴凡,刘伟,喻丽娟. 2019

[2]水产动物对肌醇需要量的研究. 张美彦,杨星,王常安,徐奇友. 2015

[3]草鱼幼鱼肌醇营养需要量的研究. 文华,赵智勇,蒋明,刘安龙,吴凡,刘伟. 2007

[4]肌醇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清生化及组织成分含量的影响. 崔红红,刘波,戈贤平,谢骏,廖英杰,任鸣春,陈汝丽. 2013

[5]哲罗鱼稚鱼的蛋白质和脂肪需求量. 徐奇友,王炳谦,徐连伟,贾钟贺,尹家胜. 2007

[6]克氏原螯虾的脂肪需求量及饲料中脂肪与糖类适宜比例的研究. 何亚丁,华雪铭,赵朝阳,冯文和,税春,张厚群,邢思华,朱站英,焦建刚. 2013

[7]真鲷幼鱼对饵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需求量的研究. 高淳仁,刘瑜,雷霁霖. 2003

[8]饲料蛋白水平对低温应激下吉富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和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 强俊,杨弘,王辉,徐跑,何杰. 2013

[9]饲料添加芦丁对吉富罗非鱼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郑尧,赵志祥,范立民,宋超,孟顺龙,徐跑,陈家长. 2017

[10]肌醇对哲罗鲑生长性能、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张美彦,王常安,徐奇友. 2014

[11]军曹鱼饲料中VE、VC、胆碱、肌醇适宜添加量的研究. 王广军,谢骏,吴锐全,余德光. 2006

[12]不同方法制备的肌醇对建鲤幼鱼生长性能、生理和肠道炎症应答的影响. 罗晨皓,缪凌鸿,林艳,刘波,戈贤平. 2023

[13]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施氏鲟消化生理的影响. 张树泽,王常安,陆绍霞,刘思源,王亚玲,刘红柏,杨雨虹,徐奇友. 2022

[14]肌醇对卵形鲳鲹生长、饲料利用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黄忠,林黑着,牛津,吕国敏,陈旭,陈明强. 2011

[15]肌醇对氨氮应激下团头鲂幼鱼免疫的影响. 崔红红,刘波,戈贤平,廖英杰,谢骏,任鸣春,周群兰,缪凌鸿,陈汝丽. 2014

[16]肌醇对胭脂鱼生长、体成分和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蒋明,张志强,文华,杨长庚,吴凡,刘伟,田娟,周梦馨. 2017

[17]卵形鲳鲹对饲料中泛酸的需求量. 荀鹏伟,林黑着,黄忠,周传朋,杨育凯,虞为,黄倩倩,王珺,王芸,谭连杰,林益坤. 2018

[18]水产动物蛋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王连生,范泽,吴迪,李瑞强. 2020

[19]中华绒螯蟹幼蟹对苏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王伟,叶金云,杨霞,张易祥,刘沛. 2015

[20]水产动物亮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张圆圆,王连生.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