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玳琳
1
;
陶刚
2
;
卯婷婷
3
;
王廿;
赵兴丽;
娄璇;
孙漫红;
李世东;
作者机构: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草莓;真菌病害;促生;生物防治
期刊名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ISSN: 2095-039X
年卷期: 2019 年 3 期
页码: 456-46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筛选防治草莓几种重要真菌病害的高效微生物制剂,本研究测定了以植物免疫蛋白、淡紫拟青霉、枯草芽胞杆菌和粉红黏帚霉等为活性成分的3种微生物制剂对草莓炭疽病、灰霉病和白粉病的防治作用及对草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制剂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效均在65%以上,对灰霉病的防效在30%~55%.对于草莓白粉病害,沃丰康-克线散防治效果较好,达到64.1%,而普绿通粉剂和沃丰康-复合微生物菌剂防效不明显(<40%).此外,3种微生物菌剂均表现出明显的促生、增产作用,其中沃丰康-复合微生物菌剂效果最为显著,植株干重增加57.3%,草莓干重增加83.1%;施用沃丰康-克线散粉剂植株和果实增幅分别为47.5%和76.1%,普绿通粉剂分别增加17.9%和66.2%.本研究表明,生防制剂可以替代化学农药用于草莓病害防治和有机生产.
- 相关文献
[1]木霉菌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袁扬,王胤晨,韩玉竹,张锦华,曾兵. 2018
[2]4种微生物菌剂对芒果主要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赵光全,卯婷婷,赵玳琳. 2019
[3]贵州茶树4种常见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及抗病机理研究进展. 李悦欣. 2024
[4]5株木霉菌株对鸭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袁扬,王胤晨,曾兵,张锦华,韩玉竹. 2017
[5]4种微生物菌剂对辣椒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卯婷婷,陶刚,赵兴丽,王琦,李世东. 2020
[6]5株木霉菌株对鸭茅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袁扬,王胤晨,曾兵,张锦华,韩玉竹. 2018
[7]稻草微生物菌剂组合及基料配方的研究. 李莉娜,吴仙,粟朝芝,朱冠群,韩勇,陈家宏. 2014
[8]微生物菌剂对白刺花苗期抗旱酶系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田方,陈锡,王普昶,钟理,欧二绫. 2022
[9]微生物菌剂和生防木霉菌对甘蓝黑腐病的田间防效及其对甘蓝的促生作用. 赵玳琳,卯婷婷,王廿,赵兴丽,娄璇,陶刚. 2019
[10]外源菌剂联合柠檬酸强化龙葵修复土壤镉污染. 王楷,王丽,王一锟,游梦,梁婷,邹茸,范洪黎. 2023
[11]生物保鲜剂在草莓贮藏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田竹希,李咏富,龙明秀,何扬波. 2017
[12]草莓新品种-黔莓2号. 乔荣(等). 2012
[13]草莓家庭简易储藏保鲜方法初步研究. 杨仕品. 2013
[14]不同授粉方法在草莓远缘杂交上的应用. 杨仕品,钟霈霖,乔荣. 2016
[15]草莓新品种‘黔莓1号’. 乔荣,钟霈霖,杨仕品,王天文. 2011
[16]黔莓一号草莓在纳雍县引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 乔荣,乔晓峰,万明长,黄伟,胡丰雪. 2013
[17]不同配比有机土及栽培方式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钟霈霖,乔荣,杨仕品,王天文. 2010
[18]绿意有机肥在草莓上的施用效果. 芶久兰,李剑,肖厚军,秦松,孙锐锋. 2007
[19]草莓新品种黔莓2号的选育. 乔荣,钟霈霖,杨仕品,王天文. 2011
[20]光照强度对草莓主要品质的影响. 钟霈霖,杨仕品,乔荣,王天文.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魔芋茎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
作者:刘思睿;赵兴丽;罗林丽;周玉锋
关键词:魔芋;魔芋茎腐病;腐皮镰刀菌;生物学特性;杀菌剂;菌丝生长速率;室内毒力
-
云南省昆明市玉米白斑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作者:赵玳琳;吴石平;何海永;吴迅;谭清群;李继业;陈泽辉
关键词:玉米;E. sorghinum;E. dendrobii;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分子鉴定
-
一株抗茶炭疽菌和魔芋镰刀菌的淀粉酶产色链霉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潜能
作者:赵兴丽;刘诗琪;张金峰;罗林丽;李佳;贺圣凌;周玉锋
关键词:淀粉酶产色链霉菌;放线菌;茶炭疽病;魔芋茎腐病
-
平坝区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成效及建议
作者:杨倩;杨菲菲;赵玳琳
关键词: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安顺
-
魔芋白绢病病原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的生物学特性与室内毒力
作者:张欣;曾宪浩;刘思睿;饶家瑞;罗林丽;赵兴丽;周玉锋
关键词:魔芋;齐整小核菌;药剂筛选;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速率;室内毒力
-
魔芋-荞麦套种对田间杂草群落的影响
作者:丁海兵;姚明勇;魏茹蕙;罗林丽;赵兴丽;邹涛;刘军林
关键词:魔芋;荞麦;套种;杂草群落特征;抑制效果
-
红曲发酵夏秋茶毒理学评价
作者:贺圣凌;赵兴丽;周罗娜;宋诗颖;罗林丽;刘辉
关键词:红曲菌;夏秋茶;安全性评价;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