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培养条件及杀菌剂对玉米穗腐病菌可可毛色二孢生长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树森 1 ; 胡清玉 1 ; 杨扬 1 ; 李坡 1 ; 马红霞 1 ; 石洁 1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药检定所

关键词: 玉米穗腐病;可可毛色二孢;培养条件;杀菌剂;抑制效果

期刊名称: 热带作物学报

ISSN: 1000-2561

年卷期: 2018 年 08 期

页码: 1611-16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theobromae)穗腐病是近年来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新病害。本文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H、碳源和氮源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并评价了8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5℃培养1 d后,可可毛色二孢在PDA和MLPA两种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分别为49.88 mm和48.13 mm,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最适合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30℃,培养1 d后菌落直径为61.88 mm,显著大于其他温度处理(p<0.05);在55℃处理10 min后的菌落不能继续生长;最适合该病原菌生长的pH为6,25℃培养1d后菌落直径可达到75.00mm,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淀粉和硝酸钠分别为可可毛色二孢生长所需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在上述两种培养基上培养1 d的菌落直径分别为58.13 mm和37.13 mm,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咯菌腈、甲基硫菌灵和异菌脲对可可毛色二孢有较好的抑制效果,EC50均小于1 mg/L。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可可毛色二孢玉米穗腐病的发生规律和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 相关文献

[1]甘薯爪哇黑腐病的病原鉴定. 高波,王容燕,马娟,李秀花,陈书龙. 2016

[2]海南玉米穗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优势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孙华,郭宁,石洁,张海剑,马红霞,刘树森. 2017

[3]玉米穗腐病样本中温和镰孢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孙华,李坡,郭宁,石洁,张家齐,张海剑. 2020

[4]山东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优势种的系统发育分析. 丁梦军,杨扬,孙华,马红霞,刘树森,石洁. 2019

[5]河北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鉴定及潜在产伏马毒素镰孢菌系统发育分析. 孙华,丁梦军,张家齐,石洁,郭宁,李坡. 2019

[6]河北省玉米穗腐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 张海剑,索相敏. 2016

[7]春玉米区穗腐病病原菌组成、分布及禾谷镰孢复合种的鉴定. 孙华,张海剑,马红霞,石洁,郭宁,陈丹,李坡. 2018

[8]禾谷镰孢复合种毒素化学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马红霞,孙华,郭宁,张海剑,石洁,常佳迎. 2018

[9]华北地区穗期亚洲玉米螟为害与玉米穗腐病发生的关系. 何康来,王振营,石洁,董建臻. 2005

[10]防除菟丝子的土壤处理除草剂初步筛选. 白瑞霞,胡明明,孙晓晓,乔建国. 2017

[11]拮抗菌HM-7培养条件的优化. 唐蕊,张雪辉,王晓兴,高慧敏,田玉. 2018

[12]黄瓜灰霉病拮抗细菌NZT-19-241抗菌物质产生条件的研究. 张雪辉,唐蕊,鹿秀云,马平,董金皋. 2009

[13]培养条件对玉米小斑病菌毒素产量的影响. 王立安,齐志广,马春红,阎芝芬,魏建昆. 1999

[14]培养条件对甘薯黑斑病菌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 沈江卫,古树江,陈书龙. 2010

[15]生防枯草芽孢杆菌CAB-1抑菌蛋白产生条件及其稳定性研究. 张晓云,李宝庆,郭庆港,鹿秀云,李社增,马平. 2011

[16]不同杀菌剂对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郝婕,王献革,刘京绵. 2013

[17]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范子耀,王文桥,孟润杰,韩秀英,张小风,马志强,刘颖超. 2011

[18]苜蓿根腐病的病原分离、鉴定与杀菌剂毒力测定. 阮柳,马占鸿,刘振宇,秦丰,王海光. 2016

[19]6种候选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乔桂双,王文桥,韩秀英,李淼,孟润杰,刘长令,刘颖超. 2009

[20]玉米叶斑病菌麦根腐平脐蠕孢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郭宁,胡清玉,刘粤阳,石洁,张海剑,刘树森.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