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营养强化对灰海马幼体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及品质的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尹飞 1 ; 唐保军 1 ; 张东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灰海马;幼体;营养强化;氨基酸

期刊名称: 海洋渔业

ISSN: 1004-2490

年卷期: 2011 年 33 卷 03 期

页码: 310-3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评价复合营养型强化剂对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幼体氨基酸组成模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用0.045 mL/L(A)、0.090 mL/L(B)和0.180 mL/L(C)3个浓度的50DE-微囊强化的卤虫投喂灰海马幼体。结果显示,灰海马氨基酸总量(TAA)的平均值为51.10%(质量分数,干样);灰海马含有17种氨基酸(AA),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占TAA比例的平均值为31.00%,4种呈味氨基酸总量(TDAA)占TAA的比例超过45.00%(质量分数,干样)。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Ile)和亮氨酸(Leu)。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的平均值为36.97。随着强化剂浓度升高,卤虫和灰海马体内部分AA、TAA、TDAA和非必需氨基酸(TNEAA)的含量及大多数单个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比值(A/E)均与强化剂浓度呈反比(P<0.05)。但是,卤虫和灰海马的TEAA/TAA和TEAA/TNEAA的值却随强化剂浓度升高而上升(P<0.05)。同时,从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EAAI的评分模式可以看出,B、C两组灰海马的评分总体显著高于A组(P<0.05),但B、C两组间大部分氨基酸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说明,过高浓度的强化剂无法显著提高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氨基酸的组成模式。

  • 相关文献

[1]投喂不同密度卤虫无节幼体对灰海马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尹飞,唐保军,张东,王建钢. 2012

[2]青蟹幼体对脂类需求的研究进展. 吕延红,乔振国. 2007

[3]盐度变化对灰海马仔鱼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杨琳,林听听,刘鑫,张东,来琦芳,么宗利. 2017

[4]健康与肠炎雌、雄灰海马不同部位营养及功能性组分比较. 李雪玲,张东,李思平,林听听,刘鑫. 2022

[5]投喂频率对雌雄分化后灰海马生长发育、饵料转换效率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席寅峰,张东,施兆鸿. 2013

[6]几种营养强化材料应用于拟穴青蟹种苗培育的初步研究. 吕延红,于忠利,王建钢,乔振国,张胜负. 2009

[7]轮虫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陆建学,夏连军,周凯. 2007

[8]美洲鲥茁种规模化繁育技术. 孙阿君. 2013

[9]营养强化和控光控温对大菱鲆亲鱼性腺发育及卵子质量的影响. 李庆华,孙建,李仰真,刘峰,李海鹏,孙德强,崔恒全,刘寿堂. 2013

[10]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营养强化阶段凡纳滨对虾亲虾产卵的影响. 张玉玲,孔杰,梁萌青,罗坤,栾生,曹宝祥. 2017

[11]雄性密斑刺鲀与雌性六斑刺鲀人工杂交繁育技术研究. 叶丙聪,岳彦峰,黄海,彭士明,蒋科技. 2024

[12]真鲷(Pagrosomus major)苗种生产技术的开发研究. 柳学周,雷霁霖,刘忠强,刘新富,松本淳,井村大辅. 1996

[13]美洲鲥鱼苗种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Ⅰ稚鱼培育. 吴文化,王斌,师伟,吴日德,孙大江. 2004

[14]生物饵料营养强化技术及其在青蟹种苗培育中的应用研究. 吕延红. 2008

[15]合浦珠母贝幼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其相关性分析. 郭华阳,张殿昌,李恒德,陈明强,吴开畅,李有宁,江世贵. 2011

[16]亚硝态氮和氨态氮急性胁迫下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血液的生化指标. 尹飞,孙鹏,彭士明,范帆,施兆鸿. 2011

[17]A3α肽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幼体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影响. 陈国福,张春云,王光玉,徐仲,宋晓玲,黄倢. 2008

[18]悬浮物对中国明对虾幼体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张艳,郑琳,谢寒冰,陈碧鹃,夏斌,周明莹. 2017

[19]壳白长牡蛎家系幼体生长存活比较及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评估. 赵宗武,李琪,张景晓,徐成勋. 2019

[20]中华绒螯蟹幼体及成蟹的消化酶活性研究. 施炜纲,谢骏,周恩华.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