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鲟鱼肉冷藏期间腥味及品质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郝淑贤 1 ; 刘奇 1 ; 李来好 1 ; 林婉玲 1 ; 魏涯 1 ; 赵永强 1 ; 岑剑伟 1 ; 袁小敏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

关键词: 鲟鱼;脂肪酸;氧化;挥发性成分;腥味

期刊名称: 食品与发酵工业

ISSN: 0253-990X

年卷期: 2016 年 42 卷 07 期

页码: 242-24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鲟鱼肉冷藏过程腥味形成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分析了鲟鱼背部、腹部和尾部肌肉组织品质指标和鱼腥味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冷藏前期3个部位的鱼肉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增加缓慢,5 d后TVB-N呈现快速增长,表明鱼肉开始出现微生物腐败迹象。表征脂肪氧化程度的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冷藏前期增幅缓慢,第3天后增幅加速,脂肪氧化速度加快;冷藏期间脂肪氧化酶(LOX)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冷藏2 d后鱼体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下降幅度加快,挥发性物质总量增加明显。对鱼肉冷藏期间挥发性物质风味特征进行分类分析表明,鱼肉冷藏过程中以鱼腥味、青草味及脂肪氧化气味变化为主,其中以鱼腥味变化最为突出。将贮藏过程中鱼肉品质指标与鱼腥味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发现,鱼腥味等异味的产生主要是由脂肪氧化所致,后期微生物腐败对鲟鱼肉风味变化起协同作用。

  • 相关文献

[1]中国鲟鱼饲料营养成分分析. 陈细华,吴金平,唐丹,褚志鹏,李艳,刘伟,李罗新. 2018

[2]三种养殖鲟鱼卵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刘晓勇,索力,张颖,齐茜,张永旺,孙大江. 2014

[3]野生及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宋超,庄平,章龙珍,刘健,罗刚. 2007

[4]野生中华鲟成鱼与幼鱼肌肉成分比较. 庄平,宋超,章龙珍,张涛,刘鉴毅,刘健. 2010

[5]中国鲟鱼饲料营养成分分析. 陈细华,吴金平,唐丹,褚志鹏,李艳,刘伟,李罗新. 2018

[6]精制和除臭工艺对大黄鱼肝油品质影响分析. 窦鑫,吴燕燕,王悦齐,胡晓,杨少玲,荣辉,陈胜军. 2022

[7]鱼制品腥味产生机制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吴静,黄卉,李来好,杨贤庆,郝淑贤,魏涯,李春生. 2019

[8]广东流水养殖鲟鱼的探讨. 陈永乐,朱新平,刘毅辉,李俊,黄善衔,陈炎星. 2002

[9]3种改性方法对琼胶理化性质的影响. 王露楠,杨少玲,戚勃,杨贤庆,李春生,马海霞,胡晓. 2021

[10]5种氧化型减菌剂对罗非鱼片品质及蛋白质的影响. 闫玉红,黄卉,李来好,郝淑贤,陈胜军,岑剑伟,吴燕燕,魏涯,相欢. 2024

[11]离体条件下十溴联苯醚暴露对鲫鱼肝脏线粒体的氧化损伤. 聂凤琴,瞿建宏,杨光,吴伟. 2008

[12]δ-维生素E和迷迭香在鲱鱼油中的抗氧化效果. 刘庆慧,李勃生. 1998

[13]西伯利亚鲟脂肪肝模型的建立. 张洪玉,夏磊,彭翔,刘晓勇,赵明军,齐茜. 2014

[14]我国鲟鱼籽酱加工产业化开发. 林连升,方辉,潘咏平,韩磊. 2010

[15]响应面法优化糟醉鲟鱼湿腌工艺. 赵品,林婉玲,郝淑贤,李来好,杨贤庆. 2016

[16]5种养殖鲟鱼怀卵差异及周年繁殖. 王斌,彭涛,夏永涛,师伟,张大海,陈金平. 2011

[17]利用超声波技术鉴定幼龄鲟鱼的性别. 王斌,于冬梅,师伟,夏永涛,张大海,辛成明,孟祥龙,陈金平. 2009

[18]江西省井冈山地区鲟鱼养殖技术和效益分析. 孙雪娜,查云飞,冯广朋,周爱珍,王海华. 2020

[19]熏制鲟鱼片的加工技术研究. 詹士立,汪金林,白帆,徐鹏. 2021

[20]鲟鱼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分析. 刘奇,郝淑贤,李来好,杨贤庆,黄卉.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