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席文 1 ; 马淑梅 2 ; 余常兵 3 ; 王淑彬 4 ; 魏亚凤 5 ; 王小春 1 ; 杨文钰 1 ;
作者机构: 1.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3.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4.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5.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650
年卷期: 2024 年 42 卷 004 期
页码: 724-7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模式,江苏地区采用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以单作玉米(MM)与单作大豆(SS)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生产单元2 m行比2∶2(T1)、生产单元2.4 m行比2∶3 (T2)、生产单元2.4 m行比2∶4 (T3)、生产单元2.8 m行比2∶3 (T4)、生产单元2.8 m行比2∶4 (T5)。【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地区玉米产量总体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大豆产量呈现为相反趋势,群体产量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均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在不同地区之间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北生态区表现突出,最高达1.64。长江上中下游各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均大幅高于单作大豆,在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下相较单作玉米,长江上游四川与湖北试验点平均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39.20%、39.34%,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31.48%、19.42%、13.85%(四川)和56.90%、41.45%、42.89%(湖北),长江下游江苏试验点3年平均经济效益提高22.22%,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2.09%、13.16%、14.41%。长江中游湖南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13.07%、13.86%、7.77%和6.45%,长江中游江西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3年群体产量效益与资源利用率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与长江下游(江苏)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区应实行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带状间作区可分别采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与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398份裸大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李赢;刘海翠;石晓旭;石吕;韩笑;刘建;魏亚凤
关键词:裸大麦;表型多样性;质量性状;数量性状
-
51份裸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
作者:刘海翠;李赢;石晓旭;韩笑;严旖旎;刘建;魏亚凤
关键词:裸大麦;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
-
扬麦29和苏裸麦2号的淀粉特性比较
作者:石吕;石晓旭;薛亚光;韩笑;魏亚凤;刘建
关键词:扬麦29;苏裸麦2号;淀粉颗粒;粒度分布;糊化特性
-
江苏如东草甸土水稻穗肥减氮运筹技术研究
作者:石吕;石晓旭;李赢;薛亚光;魏亚凤;韩笑;杨美英;刘建
关键词:草甸土;水稻;穗肥减氮运筹;群体质量;稻米品质
-
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碳氮转运对稻秸非均匀性覆盖还田的响应
作者:石吕;李赢;刘海翠;薛亚光;韩笑;石晓旭;魏亚凤;杨美英;刘建
关键词:宽窄行;稻秸全量还田;非均匀性覆盖;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碳氮转运
-
江苏裸大麦品种农艺及营养品质性状分析
作者:李赢;刘海翠;石晓旭;韩笑;刘建;魏亚凤
关键词:裸大麦;农艺性状;营养品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
-
元麦β-葡聚糖含量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石晓旭;韩笑;刘海翠;李赢;石吕;薛亚光;魏亚凤;杨美英;刘建
关键词:元麦;β-葡聚糖;气候;遗传育种;栽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