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棕榈油与常见食用油脂肪酸组分的比较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静 1 ; 王永 1 ; 杨耀东 1 ; 雷新涛 1 ; 肖勇 1 ;

作者机构: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省热带油料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棕榈油;食用油;脂肪酸;气相色谱

期刊名称: 南方农业学报

ISSN: 2095-1191

年卷期: 2016 年 47 卷 12 期

页码: 2124-212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比较棕榈油与常见食用油脂肪酸组分的差异,为其作为优质食用油的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检测6种市售食用油及20份新鲜油棕果提取的棕榈油,比较各油脂的脂肪酸组分差异,并分析新鲜油棕果提取的棕榈油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6种食用油的油酸含量均较高,最高的是油茶油,油酸含量高达74.34%,最低的是葵花籽油,为15.25%;亚油酸含量则以葵花籽油最高(60.92%),油茶油最低(7.08%);棕榈油中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0.96%,其次为油酸,所占比例为35.31%;各食用油中的月桂酸、肉豆蔻酸和硬脂酸含量均较低。芝麻油、油茶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葵花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在76.00%以上。对20份新鲜的油棕果进行脂肪酸组分分析,发现部分油榈种质油酸含量较高,可达53.48%,亚油酸含量最高为16.64%;棕榈酸与油酸呈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8。【结论】棕榈油中脂肪酸组分与其他常见食用油的脂肪酸组分含量差异明显,其棕榈酸含量较高,油脂饱和度也较高,但棕榈酸与油酸呈负相关,可在育种工作中培育高油酸、低棕榈酸的油榈品种,使其成为优质的食用油源。

  • 相关文献

[1]海南文昌油棕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夏秋瑜,李瑞,唐敏敏,王威,雷新涛,赵松林. 2011

[2]棕榈油的营养及功能性成分分析. 王挥,宋菲,曹飞宇,陈卫军,赵松林. 2014

[3]橡胶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 尹桂豪,曹建华,张世瑞. 2009

[4]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在放线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曲直,阮继生,洪葵. 2009

[5]我国发展油棕的战略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李瑞,曹红星,王萍,李杰,陈君,范海阔. 2009

[6]基于VECM-GARCH的棕榈油供给冲击与植物油价格波动研究. Liu Rui-Jin,刘锐金. 2016

[7]基于味觉特征的棕榈油产地甄别技术研究. 邓福明,张航,陈卫军,王挥,黄玉林,郑亚军,宋菲,赵松林. 2014

[8]中国棕榈油进口贸易的周期分析. 王成丽,刘锐金,刘恩平. 2015

[9]棕榈油生物柴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李瑞,夏秋瑜,赵松林,陈华,陈卫军. 2009

[10]棕榈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张玉锋,王挥,宋菲,陈华,张建国,雷新涛. 2018

[11]棕榈油供给冲击与国内植物油价格波动的动态关系分析. 刘锐金,王成丽. 2017

[12]我国棕榈油期货市场效率研究——基于VAR及其扩展模型的实证分析. 刘锐金,王成丽,魏宏杰. 2013

[13]棕榈油发展现状及前景. 李艳,王必尊,刘立云,陈思婷,郑亚军,马子龙. 2008

[14]国际棕榈油供需现状及发展形势分析. 王成丽,赵松林. 2016

[15]水酶法提取棕榈油的工艺研究. 张玉锋,王挥,宋菲,沈晓君,张建国,夏秋瑜. 2019

[16]水酶法提取棕桐油的工艺研究. 张玉锋,王挥,宋菲,沈晓君,张建国,夏秋瑜. 2019

[17]棕榈油供需及其竞争力分析. 张希财,林位夫. 2005

[18]茶树油清除豇豆农药残留的效果. 林丽静,程盛华,李积华,黄茂芳,唐永富,朱德明. 2013

[19]值得开发利用的蛋白油料树种-水黄皮. 杨卫东,兰雪成,赵凤亮,张光旭,丁哲利,朱治强. 2023

[20]不同椰枣果实糖酸组分含量特点的研究. 李东霞,徐中亮,符海泉.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