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耕作方式对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田香伟 1 ; 任建军 1 ; 徐长征 2 ; 刘加平 3 ;

作者机构: 1.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许昌市农场

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关键词: 耕作方式;小麦;干物质;产量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2017 年 45 卷 11 期

页码: 31-32

摘要: [目的]研究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小麦群体、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秸秆粉碎还田+翻耕(25 cm左右)+耙实后播种处理基本苗少,但个体发育较好,地上部分生长健壮,能够增加幼苗生长量、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小麦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相对较高,是最理想的耕作方式。[结论]该研究可为整地方式选择、改善整地质量提供依据。

  • 相关文献

[1]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YANG Yong-hui,杨永辉,WU Ji-cheng,武继承. 2014

[2]耕作方式对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方保停,李友军,闫广轩,李向东,任开明,胡川,周起辉,董誓言,赵凯男,黄明,程红建. 2024

[3]水肥一体化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张丽霞,杨永辉,尹钧,武继承,潘晓莹. 2021

[4]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李太魁,马政华,寇长林,张香凝,吕金岭,郭战玲,王洪斌. 2017

[5]立式旋耕对小麦生长季土壤紧实度及产量的影响. 聂胜委,张浩光,张巧萍,许纪东,张玉亭. 2021

[6]深松配施氮肥对土壤微生物含量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常青,周生,吴中凯. 2024

[7]耕作方式与土壤调理剂互作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司贤宗,毛家伟,张翔,李亮,李国平,余辉. 2016

[8]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司贤宗,张翔,毛家伟,李亮,李国平,余辉. 2016

[9]耕作方式与土壤调理剂互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司贤宗,毛家伟,张翔,李亮,李国平,余辉. 2015

[10]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司贤宗,张翔,毛家伟,李亮,李国平,余辉. 2017

[11]耕作方式与土壤调理剂互作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司贤宗,毛家伟,张翔,李亮,李国平,余辉. 2016

[12]高产花生品种干物质生产对产量的影响. 杜红,闫凌云,路红卫,汤丰收. 2005

[13]施用氮锌肥对不同夏玉米品种干物质和氮锌元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张盼盼,邵运辉,刘京宝,乔江方,李川,张美微,赵霞,黄璐. 2022

[14]栽培方式对汾芝2号产量及干物质的影响. 刘文萍,卫双玲,任果香,文飞,申珂,李芬. 2012

[15]叶面喷锌时期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和锌素累积分布的影响. 张盼盼,乔江方,李川,张美微,牛军,何佳雯. 2022

[16]施氮量对杂交棉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和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李伶俐,房卫平,谢德意,马宗斌,杜远仿,张东林. 2010

[17]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谢迎新,靳海洋,李梦达,翟羽雪,王永华,谢耀丽,李向东,夏来坤,王晨阳,郭天财,贺德先. 2016

[18]2016年漯河市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及原因分析. 齐晓红,陈琦,侯艳红,范志业,刘迪,沈海龙,宋玉立,李世民. 2016

[19]不同耕作方式下有机肥施用量对华北潮土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水清,岳克,杜丽君,王更新,宋晓,郭斗斗,张珂珂,张玉亭,黄绍敏. 2020

[20]花生栽培措施消减土壤紧实胁迫危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孙学武,柳开楼,邹晓霞,司贤宗,郑永美,丁红,吴正锋,沈浦,王才斌.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