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枇杷组培苗的过渡栽培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扬祥 1 ; 杨永青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枇杷;组培苗;过渡栽培

期刊名称: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ISSN: 1008-0384

年卷期: 1992 年 01 期

页码: 59-65

摘要: 本文研究了枇杷工厂育苗中组培苗过渡栽培的基质、自然光锻炼、苗龄、温度和试管外长根等因子对第1过渡栽培的影响,并进行了第2过渡栽培的试验。结果表明:(1)组培苗适宜的过渡栽培基质是泥炭土;(2)在30天内,自然光锻炼培养与组培苗第1过渡栽培成活率之间呈直线相关;(3)组培苗第1过渡栽培比较适宜的苗龄为40—60天左右;(4)组培苗第1过渡栽培最适宜的20天平均温度在20℃左右,适宜范围为15—24℃;(5)试管外长根与试管内长根的组培苗第1过渡栽培成活率差异不显著;(6)组培苗第2过渡栽培成活率与其土培最终成活率之间的乘积极显著地高于第1过渡栽培后就直接土培的最终成活率。本文还讨论了利用暴露培养法实现组培苗无损伤过渡的可能性。

  • 相关文献

[1]栽培基质对多花黄精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饶宝蓉,刘忠辉,周先治,陈泳和,谢冬容,陈木兰,陈琦辉. 2020

[2]影响香石竹组培苗玻璃化现象的若干因素. 周莉娟,姜秀勇. 1999

[3]文心兰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 罗远华,叶秀仙,钟淮钦,黄敏玲. 2023

[4]草莓组培苗高山夏季驯化试验. 朱炳耀,陈立忠,郑益平,钟娴,杨志敏,蔡宣梅,陈坚. 2015

[5]巴西牵牛组织培养技术初探. 许泳清. 2014

[6]不同蔗糖浓度对猕猴桃组培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高敏霞,赖瑞联,冯新,陈文光,陈义挺. 2021

[7]日本山葵的组培快繁试验研究. 林加根,赖正锋,吴维坚,吴江,汤建辉. 2008

[8]植物激素对果蔗组培苗分蘖的影响. 李和平,张树河,潘世明,林一心. 2014

[9]果蔗组培苗的假植技术. 王子琳,汤浩,李海明,潘世明,王水琦,曾东火. 2003

[10]除草剂对东方百合组培苗鳞茎后熟的初步影响. 蔡宣梅,郭文杰,张洁,方少忠. 2016

[11]水稻植株及其内生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异质性. 胡桂萍,刘波,郑雪芳,张建福,谢华安. 2011

[12]黑皮果蔗组培苗假植及定植技术. 吴松海,何云燕,郑家祯,林国容,林一心. 2013

[13]草莓品种的亲缘关系及其不同继代次数的叶片组培苗的RAPD分析. 朱海生,李永平,林珲,温庆放. 2010

[14]有机-无机肥配施在枇杷上的效应初报. 王飞,李清华,李昱. 2003

[15]枇杷种质数量分类中系统聚类方法的探讨. 胡文舜,骆键夫,黄爱萍,许奇志,李韬,魏秀清,张立杰,郑少泉. 2009

[16]云南、贵州部分野生枇杷种质资源花序性状观察. 黄爱萍,陈秀萍,骆键夫,魏秀清,郑珊,章希娟,张小艳,许奇志,陈秀妹,郑少泉. 2010

[17]枇杷嫩枝扦插育苗研究. 余亚白,陈扬祥. 1991

[18]早钟6号枇杷结果母枝性状与果实形质的相关. 朱祥枝,陈秀萍,蒋际谋,黄聪敏,许家辉,张泽煌,刘友接. 2002

[19]枇杷花中三萜类物质的分析与评价. 姜帆,高慧颖,陈秀萍,郑少泉. 2016

[20]枇杷果实育种目标性状在杂种后代中的表现. 余东,许家辉,魏秀清,许玲,黄金松.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