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中国花鲈在长江口不同亚生境中的栖息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彭彪彪 1 ; 赵峰 1 ; 王思凯 2 ; 张涛 1 ; 杨刚 2 ; 苗中博 1 ; 庄平 1 ;

作者机构: 1.上海海洋大学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花鲈;亚生境;生态位宽度;长江口

期刊名称: 南方水产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4 期

页码: 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在长江口盐沼湿地不同亚生境的选择利用情况,该研究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九段沙湿地的潮沟、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植被区和光滩3种亚生境进行插网调查采样。结果显示,中国花鲈为长江口盐沼湿地优势种,在春、夏和秋季其空间生态位宽度逐渐减小,而在3种亚生境中的时间生态位宽度依次减小。中国花鲈的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即春季最多,秋季最少;潮沟中最多,植被区次之,光滩最少。进入长江口盐沼湿地的中国花鲈以幼鱼为主,且集中在春季。潮沟区小规格个体所占比例较高,但光滩和海三棱藨草植被区大规格的个体所占比例高于潮沟。中国花鲈的平均摄食等级在潮沟亚生境呈现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光滩亚生境呈现从春季到秋季逐渐增大而到冬季骤减的趋势;在海三棱藨草亚生境呈现夏季最大,秋、冬季逐渐减小的趋势。中国花鲈平均摄食等级在春、夏、秋季表现为海三棱藨草>潮沟>光滩;而冬季较其他季节特殊,中国花鲈平均摄食等级表现为潮沟>海三棱藨草>光滩。

  • 相关文献

[1]长江口盐沼湿地不同亚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差异. 张衡,张瑛瑛,刁山洲,叶锦玉,徐博,冯春雷,戴阳. 2019

[2]长江口中国花鲈食性分析. 洪巧巧,庄平,杨刚,张涛,侯俊利,章龙珍,智玉龙,张航利,杨阳. 2012

[3]长江口盐沼湿地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基础食源差异. 彭彪彪,王思凯,赵峰,杨刚,庄平. 2022

[4]石菖蒲挥发油和水溶性氮酮对鱼用麻醉剂的促皮渗透效果研究. 王文豪,董宏标,孙彩云,段亚飞,李华,刘青松,张家松,曾祥兵. 2020

[5]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中国花鲈和大黄鱼的诱集效果比较. 李磊,陈栋,彭建新,张建明,王磊,陈帅,全为民,蒋玫,姜亚洲. 2019

[6]大亚湾黑棘鲷的摄食习性. 郭家彤,王腾,陈得仿,刘永,全秋梅,王九江,李纯厚. 2021

[7]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摄食生态学. 石肖飞,武孝慈,王佚兮,王啸,石建高,张健. 2023

[8]基于生态位和水质因子的草鱼两种混养模式的比较. 赵旭斌,郁二蒙,王广军,谢骏,余德光,龚望宝,王海英. 2010

[9]长江口口门区潮下带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 ZHANG Heng,张衡,LUO Minbo. 2013

[10]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之二--底栖生物试验性增殖与放流. 陈亚瞿,金镠,谈泽炜. 2002

[11]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罗民波,庄平,沈新强,王云龙,张涛,朱江兴. 2009

[12]长江口口门区潮下带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 ZHANG Heng,张衡,LUO Minbo. 2013

[13]“漂浮人工湿地”对长江口鱼类产卵场修复效果研究. 宋超. 2013

[14]1985~1986年长江口生态系统能流网络分析. 张效嘉,线薇微. 2016

[15]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季节性变化. 张宇,钟俊生,蒋日进,林楠,葛珂珂,陈渊戈. 2011

[16]长江口低氧区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环境意义. 刘军,臧家业,冉祥滨,赵晨英,刘季花,王小静. 2017

[17]长江常熟溆浦段中华鲟幼鱼出现时间与数量变动. 李罗新,张辉,危起伟,杜浩,洪克明. 2011

[18]丰、枯水期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初探. 李照,宋书群,李才文,俞志明. 2017

[19]长江口邻近海域丰水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徐勇,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帅莲梅. 2016

[20]沿潮沟级别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空间变异. 储忝江,盛强,王思凯,黄铭垚,吴纪华.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