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西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生物学特征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国庆 1 ; 陈俊霖 1 ; 张衡 1 ; 唐峰华 1 ; 陈云云 1 ; 贺建文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大连海洋大学船舶与工程学院;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

关键词: 日本鲭;生物学特性;灯光围网;西北太平洋;摄食等级;肥满度

期刊名称: 海洋渔业

ISSN: 1004-2490

年卷期: 2023 年 45 卷 004 期

页码: 385-40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捕捞的主要经济品种,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为全面了解其生物学特征,根据2016-2021 年在该海域的渔业生产调查资料,对日本鲭叉长和体质量组成、叉长-体质量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初次性成熟叉长、摄食等级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叉长和体质量呈双峰分布,叉长范围为 102~400 mm,体质量范围为 9.6~898.8 g.叉长-体质量关系式为W =1.30384×10-6L3.38156,呈正向异速生长,性别对叉长-体质量关系影响不显著(P>0.05).雌雄比例为1.74∶1,与 1∶1 差异显著(P<0.05);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叉长对性腺成熟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雌性和雄性初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298.08±4.32)mm和(287.82±4.26)mm.摄食强度以 1~3 级为主,叉长显著影响摄食强度(P<0.05),性别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肥满度范围为0.64~2.45,随叉长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丰富了西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生物学特征资料,可为该海域日本鲭资源评估、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 相关文献

[1]西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胃含物及其摄食等级研究. 唐峰华,戴澍蔚,樊伟,崔雪森,张衡. 2020

[2]基于栖息地指数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情预报模型构建. 范秀梅,唐峰华,崔雪森,杨胜龙,朱文斌,黄良敏. 2020

[3]ENSO事件下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栖息地协同变化特征. 刘思源,张衡,杨超,方舟. 2024

[4]基于Catch-MSY模型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评估及敏感性分析. 石永闯,陈云云,樊伟,伍玉梅,赵国庆,杨超. 2023

[5]灯光围网渔船采用电力推进系统论证. 郑建丽,焦尔,张怡,谌志新. 2014

[6]南海北部灯光围网渔获组成分析. 杨吝,张旭丰,谭永光,张鹏. 2009

[7]2010年北太平洋海区巴特柔鱼(Ommastrephe bartrami)的生物学特征. 唐峰华,伍玉梅,樊伟. 2012

[8]南极半岛周边海域南极大磷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夏辉,许柳雄,朱国平,黄洪亮,冯春雷. 2011

[9]西北太平洋巴特柔鱼渔场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樊伟,崔雪森,沈新强. 2004

[10]福岛核事故释放的~(137)Cs在西北太平洋海水中输运的模拟与预测. 赵云霞,韩磊,曲大鹏,赵昌,庄展鹏,袁业立. 2017

[11]秋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累积能量的年际变化及其预报. 吴彦洁,黄菲,许士斌,王宏. 2018

[12]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半径与涡动能的统计关系. 赵军,高山,王凡,陈永利. 2018

[13]西北太平洋柔鱼适宜栖息地动态变化研究. 陆尧,陈新军,汪金涛,余景. 2019

[14]沙尘和灰霾对西北太平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 贺敬怡,张潮,牟英春,褚强,石金辉,高会旺. 2019

[15]西北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特征. 姜素华,张雯,李三忠,汪刚,曹伟,索艳慧,陆蕾蕾,姜衍,赵斐宇. 2019

[16]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构建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预报模型. 朱浩朋,伍玉梅,唐峰华,靳少非,裴凯洋,崔雪森. 2020

[17]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非参数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崔雪森,周灿,唐峰华,伍玉梅,吴祖立,范秀梅. 2020

[18]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CPUE的时空分布研究. 吴越,黄洪亮,刘健,杨嘉樑,齐广瑞,饶欣,李灵智. 2016

[19]西北太平洋公海远东拟沙丁鱼渔业生物学特征. 杨超,赵国庆,韩海斌,张衡,商宸,苏冰,刘思源,蒋佩雯,相德龙,罗民波. 2024

[20]西北太平洋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 辛全栋,李向阳,肖雪艳,于小涛,陈聚法,王新良,胡清静,江涛,母昌考.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