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品质基因聚合对子粒氨基酸组分及醇溶蛋白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韩小花 1 ; 岳润清 2 ; 郭书磊 2 ; 燕树锋 2 ; 卢彩霞 2 ; 范艳萍 2 ; 陈娜娜 2 ; 刘璐 2 ; 傅晓雷 2 ; 池海锋 2 ; 铁双贵 3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重点实验室

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重点实验室

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氨基酸组分;近等基因系;基因互作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18 年 02 期

页码: 53-5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玉米o2、sh2、su1、wx这4个品质基因聚合的单基因、双基因、三基因近等基因系为研究对象,对子粒氨基酸组分与醇溶蛋白SDS-PAGE带谱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与郑58相比较,su1、wx、su1wx氨基酸组分变化较小,o2、sh2单基因以及含有o2、sh2的双基因、三基因近等基因系中氨基酸组分变化较大,o2sh2、o2su1、o2sh2su1赖氨酸含量较高。SDS-PAGE显示,o2与sh2、su1聚合导致19 kD和22 kDα-醇溶蛋白合成受到显著抑制。

  • 相关文献

[1]玉米shrunken2突变体中醇溶蛋白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韩小花,晋玉宽,周波,刘康,廖勇,范艳萍,田雯,王振华. 2024

[2]o2与淀粉合成突变基因互作对子粒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韩小花,铁双贵,卢彩霞,岳润清,齐建双,燕树锋,郭书磊,池海锋,付晓雷,陈娜娜,刘璐. 2016

[3]郑58/opaque2近等基因系中opaque2基因突变位点分析与高效分子标记开发. 韩小花,鲁晓民,周波,魏良明,王延召,张前进,朱卫红,魏昕,郭书磊,刘康,郭金生,王振华,张新. 2019

[4]玉米雄穗分枝数主效QTL定位及qTBN5近等基因系构建. 代资举,王新涛,杨青,王艳,张莹莹,席章营,李保全. 2018

[5]小麦γ-醇溶蛋白TaWG05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齐豫川,周正富,刘聪聪,吴政卿,晁岳恩,王美芳,何盛莲,李文旭,秦毛毛,雷振生. 2017

[6]酶解改性对小麦醇溶蛋白致敏性的影响与工艺优化. 孟智鹏,温青玉,张雨,李天齐,张康逸. 2022

[7]基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面团黏性与小麦醇溶蛋白组成关系研究. 曹颖妮,王俊艳,辛玉杰,赵光华,冯丹,胡卫国,裴金花,王红旗,尹海燕,刘冬梅,王允,郑嘉,曹成,刘继红. 2024

[8]河南省地方小麦品种醇溶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正玲,许为钢,张清珍,李锁平,胡琳. 2008

[9]优质蛋白玉米近等基因系的创建及应用潜势研究. ShuangGui Tie,铁双贵,JianShuang Qi,齐建双,JianJun Sun. 2008

[10]以铭贤169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Ju4的单基因近等基因系构建. 王凤涛,冯晶,蔺瑞明,徐世昌. 2017

[11]高赖氨酸玉米近等基因系创建及胚乳质地变异研究. 齐建双,李建军,铁双贵,孙建军,卢彩霞,朱卫红,周珂,陈彦惠. 2006

[12]河南省小麦白粉病、条锈病抗性基因利用状况及分子聚合育种进展. 许为钢,许为钢,胡琳,张磊,董海滨,雷振生,郑天存,崔党群,杨兆生,赵中武. 2009

[13]以铭贤169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Ju4的单基因近等基因系构建. 王凤涛,冯晶,蔺瑞明,徐世昌. 2016

[14]小麦Glu-A1位点1亚基和Null亚基间品质效应的差异. 昝香存,董海滨,王根松,张磊,王会伟,高崇,赵明忠,许为钢. 2013

[15]河南省玉米育种现状、问题及对策. WANG Zhen-hua,王振华,ZHANG Xin,张新,ZHANG Qian-jin. 2008

[16]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YANG Yong-hui,杨永辉,WU Ji-cheng,武继承. 2014

[17]几种作物秸秆基质的比较研究. 程志芳,王晋华,赵肖斌,米国全. 2010

[18]玉米冠层光谱在农学参数上的应用研究. 赵巧丽,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郑国清,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乔淑,冯晓. 2007

[19]玉米杂交种郑单14号(豫玉18号)选育. 王义波,王振华,王永普,张新. 2000

[20]播期对玉米早代自交系田间抗病性表现的影响. 张新,王义波,王振华,王永普.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