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汪刚 1 ; 李三忠 1 ; 姜素华 1 ; 索艳慧 1 ; 郭玲莉 1 ; 朱俊江 1 ; 王鹏程 1 ; 刘博 1 ;
作者机构: 1.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和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关键词: 增生型微地块;增生作用;俯冲作用;三节点;洋底高原
期刊名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ISSN: 1001-1552
年卷期: 2019 年 04 期
页码: 745-761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增生型微地块是指在俯冲带消亡过程中大-中型洋壳板块内部较厚洋底高原、大火成岩省、外来微地块增生拼贴到大陆边缘而残留形成的微地块。增生型微地块通常位于板块的汇聚地带,其成因是由于俯冲板块上的洋壳高原、海山、岛弧或陆壳到达俯冲带后,因浮力效应增大,使得该微地块的俯冲作用明显地受到阻碍,进而拼贴"停靠"到上覆板块上。例如,西菲律宾海沟的宾汉海隆和马里亚纳海沟北部的小笠原高原,都对俯冲作用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并使其近乎停止,这两个高原也得以"停靠"就位在上覆板块边缘。位于中美洲的科伊瓦微板块(Coiba microplate),则由于巴拿马三节点的作用,逐渐与周缘的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分离而独立出来,并因其西侧右旋转换型边界和南侧左旋转换型边界的俯冲终止,稳定地"停靠"在中美洲陆缘。总体来说,增生型微板块的边界肯定有一条边为死亡的或活动的俯冲带,其他边界可以是转换型、俯冲型、离散型。转换型边界的实例如菲律宾岛弧带和中美洲的科伊瓦微板块等;俯冲型边界的实例如台湾东部拼贴的北吕宋岛弧;离散型边界的实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澳洲板块之间的俯冲系统内,这一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弧后盆地,这些弧后盆地边缘又包含超伸展而裂离的陆壳残块,这一陆壳性质复杂的区域主要是以弧后盆地的扩张中心(离散型边界)和俯冲带作为边界,因而弧后盆地的俯冲消亡很可能会形成新的增生型微板块。
- 相关文献
[1]残生微洋块:俯冲消减系统下盘的复杂演化. 刘金平,李三忠,索艳慧,朱俊江,李玺瑶,戴黎明,刘永江,于胜尧,郭玲莉.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新近纪以来华北东部古地貌演化数值模拟及陆架海沉降控制
作者:韩续;索艳慧;李三忠;丁雪松;宋双双;田子晗;付新建
关键词:华北东部;新近纪;古地貌;陆架海沉降;华东河
-
长江三峡贯通过程的动态古地貌重建
作者:田子晗;索艳慧;李三忠;丁雪松;韩续;宋双双;付新建
关键词:古地貌重建;长江三峡贯通;晚渐新世;四川盆地;江汉盆地;水系反转
-
虹鳟杀鲑气单胞菌耐药性研究与盐酸多西环素给药方案制定
作者:刘博;张培;彭嘉琪;程波;赵雅贤;穆迎春;孙慧武
关键词: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耐药;盐酸多西环素;给药方案
-
华南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过程与机制
作者:李三忠;索艳慧;周洁;王光增;李玺瑶;姜兆霞;刘金平;刘丽军;刘永江;占华旺;姜素华;程昊皞;王鹏程;朱俊江;戴黎明;董昊;刘琳;郭晓玉
关键词:洋陆过渡带;古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古太平洋;太平洋;造山;伸展
-
中亚造山带东段古生代山弯构造
作者:刘永江;马永非;冯志强;李伟民;李三忠;关庆彬;陈昭旭;周桐;方启昂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东段;古亚洲洋;俯冲增生;岩浆弧;中国东北山弯构造
-
微板块与大板块:基本原理与范式转换
作者:李三忠;索艳慧;周洁;钟世华;孙国正;刘洁;王光增;朱俊江;姜素华;李玺瑶;郭晓玉;刘丽军;刘永江;曹现志;郭玲莉;赵淑娟;王鹏程;关庆彬;陈龙;刘勃然;周建平;姜兆霞;刘琳;曹花花;戴黎明;于胜尧;刘博;王秀娟;王程程;王玺;刘泽;管红香;李晓辉;胡军;段威;于雷;刘晓光;王誉桦;钟源;刘鹏;张文超;李洛阳;赵彦彦;许淑梅
关键词:微板块;大板块;板块构造;前板块构造;造山带;地幔柱;范式
-
南海北部陆缘大陆架科学钻探选址:珠江口盆地沉积源汇启示
作者:刘仲强;索艳慧;杜晓东;蔡国富;程昊皞;王光增;周洁;刁一笑;付新建;李三忠
关键词:珠一坳陷;锆石U-Pb定年;物源体系;裂陷作用转换;科学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