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增生型微地块的成因模式及演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汪刚 1 ; 李三忠 1 ; 姜素华 1 ; 索艳慧 1 ; 郭玲莉 1 ; 朱俊江 1 ; 王鹏程 1 ; 刘博 1 ;

作者机构: 1.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和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关键词: 增生型微地块;增生作用;俯冲作用;三节点;洋底高原

期刊名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ISSN: 1001-1552

年卷期: 2019 年 04 期

页码: 745-761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增生型微地块是指在俯冲带消亡过程中大-中型洋壳板块内部较厚洋底高原、大火成岩省、外来微地块增生拼贴到大陆边缘而残留形成的微地块。增生型微地块通常位于板块的汇聚地带,其成因是由于俯冲板块上的洋壳高原、海山、岛弧或陆壳到达俯冲带后,因浮力效应增大,使得该微地块的俯冲作用明显地受到阻碍,进而拼贴"停靠"到上覆板块上。例如,西菲律宾海沟的宾汉海隆和马里亚纳海沟北部的小笠原高原,都对俯冲作用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并使其近乎停止,这两个高原也得以"停靠"就位在上覆板块边缘。位于中美洲的科伊瓦微板块(Coiba microplate),则由于巴拿马三节点的作用,逐渐与周缘的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分离而独立出来,并因其西侧右旋转换型边界和南侧左旋转换型边界的俯冲终止,稳定地"停靠"在中美洲陆缘。总体来说,增生型微板块的边界肯定有一条边为死亡的或活动的俯冲带,其他边界可以是转换型、俯冲型、离散型。转换型边界的实例如菲律宾岛弧带和中美洲的科伊瓦微板块等;俯冲型边界的实例如台湾东部拼贴的北吕宋岛弧;离散型边界的实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澳洲板块之间的俯冲系统内,这一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弧后盆地,这些弧后盆地边缘又包含超伸展而裂离的陆壳残块,这一陆壳性质复杂的区域主要是以弧后盆地的扩张中心(离散型边界)和俯冲带作为边界,因而弧后盆地的俯冲消亡很可能会形成新的增生型微板块。

  • 相关文献

[1]残生微洋块:俯冲消减系统下盘的复杂演化. 刘金平,李三忠,索艳慧,朱俊江,李玺瑶,戴黎明,刘永江,于胜尧,郭玲莉.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