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与育种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石明亮 1 ; 孙权星 1 ; 陈小晖 1 ; 彭长俊 1 ; 程玉静 1 ; 陈国清 1 ; 薛林 1 ; 陆虎华 1 ; 黄小兰 1 ; 郝德荣 1 ; 冒宇翔 1 ; 胡加如 1 ; 谭河林 2 ; 洪德林 2 ;

作者机构: 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产量;产量相关性状;六世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联合分析;育种应用

期刊名称: 福建农业学报

ISSN: 1008-0384

年卷期: 2012 年 27 卷 12 期

页码: 1292-1297

摘要: 利用自主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等6个世代,运用六世代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联合分析方法,进行穗总重、穗长、穗粗、轴粗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总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以主基因遗传为主,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穗长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长、穗粗性状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为主。轴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S3×S7组合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多基因遗传为主。研究结果显示轴粗、穗总重、穗粗多以加性遗传为主,有利等位基因聚合育种及早代选择较有效。而要选获非加性遗传为主控制的穗长性状的高表型个体,晚代选择才有效,且2性状的F1代由于超显性作用可出现高表型组合。

  • 相关文献

[1]醋渣覆盖对盐渍化麦田土壤及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余桂红,朱孔志,张鹏,卢俊,马鸿翔. 2020

[2]不同环境下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李余生,汤国辉,管荣展,王才林,张红生. 2007

[3]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英文). 孙扣忠,赫明涛. 2017

[4]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与肥料配施对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文廷刚,王维新,杜小凤,顾大路,杨文飞,钱新民,吴雪芬,王伟中. 2015

[5]玉米雄穗主要性状研究进展. 贾波,谢庆春,蒋学祥,沈业松,刘畅. 2016

[6]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孙扣忠,王春云,耿安红,王伟义,崔必波. 2017

[7]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 孙扣忠,赫明涛. 2016

[8]化控剂烯世宝对玉米制种产量的影响. 朱云林,王伟中,顾大路. 2007

[9]长期不同施肥对黄潮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魏猛,张爱君,诸葛玉平,李洪民,唐忠厚,陈晓光. 2016

[10]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倪正斌,孙扣忠,孙红芹,万林生,孙明法. 2017

[11]高亚油酸玉米新组合生长发育特性及亚油酸含量. 刘晓飞,崔小平,孙宝林,胡继超,王卫军. 2019

[12]沿江高沙土地区春玉米种质资源引进与评价. 蒋建军,吴薇,洪斌,刘明义,栾春荣,常庆涛,王安. 2020

[13]增施氮肥、硼肥对花期遮阴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崔亚坤,孔令杰,郑飞,陈艳萍,袁建华. 2020

[14]淮安市夏播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贾波,谢庆春,严卫古,蒋学祥. 2017

[15]不同种植密度下稀施保对玉米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 杨文飞,贾艳艳,侍瑞高,文廷刚,顾大路,杜小凤,吴传万,王伟中. 2021

[16]一次性施肥方式在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 严旖旎,石晓旭,刘海翠,单海勇,刘旭杰,张晋,刘建,李赢,杨美英. 2022

[17]玉米光合生产与产量形成模拟模型. 郑国清,张曙光,段韶芬,高亮之. 2004

[18]施钾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张辉,张立花,黄玉芳,叶优良,崔建宇. 2013

[19]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淮玉7967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 余艳欢,朱庆权,周立洋,谢庆春,贾波. 2023

[20]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玉米间作模式中玉米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 严旖旎,单海勇,刘旭杰,张晋,石晓旭,石吕,刘建,杨美英.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