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运用半同胞轮回选择法对‘运轮1号’相关性状的改良效果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党德宣 1 ; 陈朝辉 2 ; 林何莺 2 ; 董喜才 2 ; 张相斌 2 ; 李圳 2 ; 苏东涛 2 ; 李兆斌 2 ; 解翠萍 3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运轮1号;群体;轮回选择;半同胞轮回选择;测验种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8 年 05 期

页码: 19-24

摘要: 为获取高配合力优良育种群体,对‘运轮1号’群体开展半同胞轮回选择改良。选择‘运轮1号’C4群体中优良单株自交,以‘昌7-2’为测验种配制对应的测交种,鉴定筛选20个优良单株,等量种子经混合授粉形成C_5群体。结果显示:C_5群体的株高、穗位、茎腐病率较C_4分别下降4 cm、2 cm和3.5%。群体内单株间产量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预计C_5群体测交种产量增益为7.7%;与选择前相比,中选测交种穗位和茎腐病下降0.7 cm、6.3%,穗长、行粒数、出籽率、持绿度、株高、籽粒含水量分别增加0.1 cm、0.6粒、0.4%、0.3级、0.3 cm、0.2%,穗粗、穗行数、百粒重保持不变;除含水量和百粒重外,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且多数性状的变异系数仍然在10%以下。进一步改良需扩大群体,增加测验种数量,并加入新的种质;单株选择应严格控制株高、穗位及生育期。

  • 相关文献

[1]运轮1号玉米群体轮回选择改良效果. 陈朝辉,王安乐,解翠萍,董喜才,党德宣,韦晋晋,赵晋鹏. 2014

[2]轮回选择对矮败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王敏,姬虎太,张定一,曹勇,马小飞,李晓丽,姜兰芳,郑彩平. 2018

[3]大豆隐性雄性不育系的应用及轮回选择. 李莹,李原萍. 1992

[4]矮败小麦在高产、超高产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温辉芹,张立生,程天灵,李生海. 2007

[5]小麦轮回选择的初步实践. 王振富,双志福,张瑞仙,降彩霞. 1987

[6]轮回选择在玉米种质创新中的作用及方法. 董民堂,闫彩清,李凌雨,王学雄. 2004

[7]轮回选择方法对运轮2号的改良效果. 陈朝辉,王安乐,解翠萍,董喜才,党德宣,林何莺. 2013

[8]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从事轮回选择的研究. 仇松瑛,许钢坦. 1994

[9]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特性的遗传基础及轮回选择效应研究. 王安乐,陈朝辉,王娇娟,邵新胜,魏国英. 1998

[10]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回交轮回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双志福,王振富,张瑞仙. 1991

[11]近红外分析方法在玉米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卢宝红,张义荣,魏良明,杜如珊,刘华伟,李建生. 2005

[12]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特性的遗传基础及轮回选择效应研究. 王安乐,赵德发,陈朝辉,王娇娟,邵新胜,魏国英. 2000

[13]轮回选择对不同遗传背景矮败小麦的性状影响. 王敏,姬虎太,张定一,曹勇,马小飞,李晓丽. 2014

[14]高油玉米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李洪,李育才,邢宝龙. 2007

[15]大豆染色体代换系CB_4F_2回交群体的构建及聚类分析. 史宏,刘学义,任冬莲,马俊奎,任小俊,王勇,赵晶云,任海红. 2010

[16]茬口对不同专用小麦品种产量及个体和群体生长动态的影响. 樊荣平,朱杏梅,靖华,王裕智. 2007

[17]茬口对不同专用小麦品种产量及个体和群体生长动态的影响. 靖华,崔欢虎,王裕智,马爱平,亢秀丽. 2006

[18]发育受阻鸡群体形调控管理. 刘俊华,李温. 2001

[19]玉米核心种质群体构建与改良效果. 刘守渠,段运平,撖晓东,郭峰,任小燕. 2019

[20]144份甜玉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锐,白建荣,王秀红,张丛卓,张效梅,闫蕾,杨瑞娟.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