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内蒙古灌丛化草原毛刺锦鸡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璞进 1 ; 清华 2 ; 张雷 3 ; 徐延达 4 ; 木兰 1 ; 晔薷罕 1 ; 邱晓 1 ; 常虹 1 ; 沈海花 5 ; 杨劼 2 ;

作者机构: 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2.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4.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5.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灌丛化草原;毛刺锦鸡儿;点格局;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名称: 植物生态学报

ISSN: 1005-264X

年卷期: 2017 年 41 卷 02 期

页码: 165-17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灌丛化草原的形成机制和群落结构与功能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植物种群空间格局分析是研究植物种群相互作用及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灌丛化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类型。该文选择分布在鄂尔多斯市的毛刺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灌丛化草原为研究对象,布设一个64 m×64 m的样方,采用"三线定位法"确定样方中灌木的空间位置,用点格局的方法分析灌木空间分布格局与种内关联。结果显示:(1)毛刺锦鸡儿种群为增长型种群,成熟毛刺锦鸡儿个体在半径<3.7 m的范围内为均匀分布,范围增大则呈随机分布;毛刺锦鸡儿幼年个体在0.3–20.4 m之间为聚集分布,其他范围表现为随机分布;死亡个体在0.7–1.4 m范围为聚集分布,其他范围则随机分布。(2)毛刺锦鸡儿存活个体对死亡个体在0–9.9 m范围内为不明显的正相互作用,其他范围无相关关系;成熟个体对幼年个体在<2.2 m范围表现为负相互作用,在>2.2 m范围表现为不相关。研究显示,毛刺锦鸡儿灌丛化草原不同发育阶段的毛刺锦鸡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不同的,并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在干旱区采用毛刺锦鸡儿对退化草原进行恢复重建,灌木间的株行距以4 m为宜。

  • 相关文献

[1]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方法. 于传宗,慕宗杰,特日格勒.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