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东海近海沉积物铜和锌的活性形态对潜在污染风险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徐亚岩 1 ; 柏育材 2 ; 尹艳娥 1 ; 平仙隐 1 ; 王云龙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2.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铜;锌;形态;影响因素;沉积物;东海

期刊名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SN: 1672-2043

年卷期: 2015 年 34 卷 03 期

页码: 546-5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根据2011年8月对东海近海海域的调查,通过对沉积物分级萃取的实验方法,结合环境因子的分析,采用总量和分形态风险评价的手段,重点研究了沉积物中Cu和Zn的活性形态、影响因素和潜在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和Zn在细粒度的南部外海泥质区富集,且Cu和Zn的含量与粒径明显负相关,和粘土、粉砂等细粒度含量强烈正相关,说明自然来源是控制Cu和Zn含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Cu和Zn活性形态高值区在长江口和杭州湾近岸,Cu的优势活性形态是碳酸盐结合态,Zn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相差不大,是其活性形态的主要部分。水化学环境对各形态Cu和Zn没有明显影响,自然沉积环境是影响Cu和Zn活性形态和总量的主要因素。富集因子研究表明,富集因子Zn>Cu,Cu和Zn的富集高值区在南部外海。Cu富集因子小于1,属于陆源,受外界污染影响不大;Zn富集因子接近于1,属于轻度污染。从形态角度评价,Zn和Cu平均都属轻度污染,但各站位污染程度相差较大,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污染较重,Zn在C5(P=369.14%)甚至出现重度污染。综合评价得出,Cu和Zn在外海总量高、活性形态低,说明具有较高的本底值;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容易受人为污染影响,存在相对较大的污染风险。

  • 相关文献

[1]长江口临近海域沉积物中Cu和Zn赋存形态的分异及对潜在生态风险的影响. 徐亚岩,柏育材,王云龙. 2017

[2]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铜铅锌镉的分布与评价. 王增焕,林钦,李纯厚,黄洪辉,杨美兰,甘居利,蔡文贵. 2004

[3]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V、Cr、Co、Ni的形态特征及潜在风险分析. 柏育材,张海燕,郑亮,纪炜炜,阮雯,徐亚岩. 2023

[4]渤海湾表层沉积物各形态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徐亚岩,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 2012

[5]东海周边中小型河流沉积物锶钕铅同位素组成及其物源示踪意义. 密蓓蓓,刘升发,窦衍光,石学法. 2017

[6]东海典型港湾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分析. 王文婷,王朝晖,刘磊,康伟. 2019

[7]西北太平洋黑潮源区沉积特征及黑潮输入对东海沉积物的影响. 王越奇,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李宁,段丽琴. 2018

[8]东海沉积物中多溴联苯醚的分布特征研究. 周鹏,林匡飞,于慧娟,赵建华,蔡友琼,刘莉莉. 2016

[9]东海海域船蛸的形态、分布与繁殖力. 杨林林,徐杰,林楠,严利平. 2015

[10]东海近海沉积物自然粒度中镉和铅的赋存特性及潜在生态风险. 徐亚岩,柏育材,王云龙,尹艳娥,蒋玫,袁骐,徐兆礼. 2015

[11]东海稀有鱼类——冠丝鳍鱼的形态与分布. 林楠,凌建忠,胡芬,李圣法. 2013

[12]台湾东黑潮主流区近千年来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变化特征与来源. 王越奇,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李宁,王启栋. 2019

[13]渤海湾各形态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徐亚岩,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柏育材. 2011

[14]“白鼻子病”貉血清、被毛微量元素铜、锌、铁、硒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侯志军,魏韬,邢明伟,柴洪亮,张彦龙,王荻,刘志平,邹琦,华育平. 2010

[15]饵料的铜含量对中国对虾生长及体内铜、锌和铁含量的影响. 王维娜,王安利,刘存岐,王所安,王荣端,马志强. 1997

[16]海水中锌、镉、铅、铜的微分电位溶出分析. 袁有宪,王跃军,高成年. 1993

[17]贝类产品镉铜铅锌的含量特征与风险分析. 王增焕,王许诺,林钦. 2011

[18]饲料中高水平铜对草鱼生长、肝胰脏和肌肉中铜铁锌含量的影响. 赵宇江,蒋明,高攀,刘伟,吴凡,文华. 2008

[19]秋季东海水体Eh、pH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孙学诗,胡治洲,刘明,逄悦,范德江. 2019

[20]渤海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时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霍素霞,邢聪聪,朱超祁,张红,程升,姜君,单红仙.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