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黄、东海典型渔业海域鱼鳞沉积信息及其空间分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JIA Hai-bo 1 ; 孙耀 2 ; ZHAO Mei-xun 1 ; 杨作升 2 ; TANG Qi-sheng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鱼鳞沉积信息;空间分布;黄海;东海

期刊名称: 水产学报

ISSN: 1000-0615

年卷期: 2008 年 32 卷 04 期

页码: 90-9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对黄海中部、长江口邻近海域和闽浙沿岸海域47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及6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鱼鳞沉积量(SDA)进行了调查,揭示了我国典型渔业海域鱼鳞沉积信息及空间分布,并证明了应用鱼鳞沉积速率(SDR)追溯鱼类种群动态变化的方法在我国海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黄海中部的鱼鳞组成种类比较单一,主要由鳀和小黄鱼组成,以鳀占绝对多数。平面分布中鳀占75.0%,小黄鱼占25.0%,发现鱼鳞的站位基本处在黄海中部的西北与东南边缘,10594站位(34°59.9′N,122°29.9′E)、12694站位(33°59.9′N,123°59.0′E)鱼鳞沉积量较高。黄海中部3个站位的鱼鳞沉积量随深度增加表现出不均匀的垂直分布,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并出现了明显而统一的高峰段。长江口单位体积的鱼鳞沉积量低于黄海中部,鱼鳞组成种类复杂。平面分布中有68.1%的鱼鳞被甄别出,数量较多的鱼种分别为小黄鱼29.2%,发光鲷12.5%,鳀8.3%。发现鱼鳞的站位基本沿舟山渔场中心延伸并与海岸平行分布,以H-28站位(28°09.1′N,122°55.3′E)鱼鳞沉积量较高。长江口3个站位的鱼鳞沉积量垂直分布由较多的鱼种组成,呈不规则变化,但未出现具有连续变化趋势的优势鱼种和相似的变化趋势。相比较而言,黄海中部是更理想的研究区域。

  • 相关文献

[1]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贾晓平,李纯厚. 2002

[2]东、黄海星康吉鳗生长、死亡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麻秋云,牟秀霞,任一平,孙远远. 2018

[3]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戴芳群,朱玲,陈云龙. 2020

[4]南黄海、东海鲐鲹鱼索饵场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陈亚瞿,徐兆礼. 1990

[5]东海、黄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研究. 刘勇,李圣法,程家骅. 2006

[6]东海、黄海春季虾类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李惠玉,金艳,凌建忠,刘尊雷,程家骅. 2023

[7]东海及黄海南部带鱼的海底水温分布特征及分析方法的优化. 刘勇,程家骅,贾世广. 2021

[8]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 刘勇,程家骅. 2017

[9]东、黄海2000年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刘勇,李圣法,陈学刚,程家骅. 2007

[10]我国沿海小黄鱼渔场的空间格局. 陈佳杰,徐兆礼,陈雪忠. 2010

[11]东海黄海头足类资源量的评估. 凌建忠,郑元甲. 2000

[12]东海、黄海底层鱼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的因子分析. 刘勇,程家骅. 2008

[13]由东海、黄海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及稳定同位素组成重建200a以来初级生产力历史记录. 蔡德陵,孙耀,张小勇,苏远峰,吴永华,陈志华,杨茜. 2014

[14]东黄海大黄鱼洄游路线的研究. 徐兆礼,陈佳杰. 2011

[15]依据大规模捕捞统计资料分析东黄渤海白姑鱼种群划分和洄游路线. 徐兆礼,陈佳杰. 2010

[16]东,黄海Ti鱼集群分布模式的研究. 林德芳. 1997

[17]黄东海生态系统食物网连续营养谱的建立:来自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结果. 蔡德陵,李红燕,唐启升,孙耀. 2005

[18]黄海细纹狮子鱼种群特征的年际变化. 陈云龙,单秀娟,周志鹏,戴芳群,李忠炉,金显仕. 2013

[19]黄海中南部越冬鳀鱼空间分布及其与水温年际变化的关系. 牛明香,李显森,赵庚星. 2012

[20]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杨林林,姜亚洲,程家骅.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