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黄连素与聚β-羟基丁酸酯对大口黑鲈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雅荣 1 ; 夏耘 2 ; 魏东 1 ; 张凯 2 ; 谢骏 2 ; 王广军 2 ; 龚望宝 2 ; 郁二蒙 2 ; 孙金辉 1 ;

作者机构: 1.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黄连素(BBR);聚β-羟基丁酸酯(PHB);大口黑鲈;生长;免疫;肠道菌群

期刊名称: 南方农业学报

ISSN: 2095-1191

年卷期: 2024 年 002 期

页码: 378-38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黄连素(BBR)与聚β-羟基丁酸酯(PHB)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反季幼苗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BBR与PHB在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中的应用和大口黑鲈反季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口黑鲈秋苗(体质量130.34±0.26 mg)为试验材料,以投喂基础饲料为对照(CK),B、P和MIX组分别投喂饲料B(1‰BBR)、饲料P(1‰PHB)和饲料BP(1‰BBR+1‰PHB),BP5、BP7和BP14组分别以每5、7和14 d的频率交替投喂饲料B与饲料P,养殖30 d,测定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肝脏和肠道生化指标,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结果】在生长性能上,与CK相比,除P和MIX组外,其余处理组终末总体质量均显著提高(P<0.05,下同),饲料系数均显著降低;BP5、BP7和BP14组增重率、存活率均显著高于CK;BP7组终末总体质量、增重率和存活率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在肝脏中,B、P、BP5、BP7、BP14和MIX组的ACP和AKP活性均显著高于CK,同时GOT和GPT活性均显著低于CK。在肠道中,与CK相比,其他处理组MDA和IL-6含量均显著降低,CAT和LZM含量均显著提高;BP5和BP7组TNF含量均显著低于CK。肠道菌群物种在门分类水平分布上,与CK相比,BP5、BP7和MIX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增加,BP7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在属分类水平分布上,与CK相比,BP5和BP7组无色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增加。BP7组微生物功能基因在代谢通路和环境信息处理通路显著富集。【结论】饲料中添加BBR可提高大口黑鲈秋苗的生长性能,BBR和PHB的添加或混合添加均能有效提高鱼体免疫能力及抗氧化能力、改善肝脏损伤和降低肠道炎症反应,以每7 d的频率交替投喂含BBR的饲料与含PHB的饲料效果最好;推测是由于BBR和PHB改变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改善了肝脏及肠道健康。

  • 相关文献

[1]大黄蒽醌提取物对饲养建鲤生长的影响. 刘波,葛鹏彪,周群兰,苏永腾,何义进,殷国俊,谢骏,徐跑. 2007

[2]抗菌肽对异育银鲫生长、免疫与抗氧化相关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何义进,陈嘉殷,刘波,周群兰,周传朋. 2011

[3]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及鱼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牛纪锋,吴锐全,谢骏,王广军,余德光. 2010

[4]转食饲料对大口黑鲈幼鱼的存活率、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马兴宇,唐忠林,陈树桥,周国勤,徐钢春. 2024

[5]摄食不同饵料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分析. 郁二蒙,张振男,夏耘,谢骏,王广军,余德光. 2015

[6]不同大口黑鲈群体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肠道形态结构及菌群组成的比较研究. 黄仁善,钟纯怡,张帝,强俊,陶易凡,李岩,董亚伦,路思琪,徐跑. 2024

[7]氨氮胁迫对大口黑鲈幼鱼组织结构、酶活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魏孟申,郑涛,路思琪,强俊,陶易凡,李岩,徐跑. 2024

[8]酵母水解物对日本沼虾幼虾生长、抗氧化、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熊云凤,吴佳文,周东生,郑金仙,邱恬,李秋琳,孔有琴,邵仙萍,叶金云,丁志丽. 2021

[9]鱼类肠道菌群与免疫力的相关性研究. 罗亮,赵志刚,都雪,徐奇友. 2018

[10]酶解鸡血球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岳茹,黄小林,谭小红,周增太,虞为,宗志伦,黄忠,周传朋,荀鹏伟,黄健彬,林黑着. 2023

[11]裂褶菌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蒋魁,胡晓娟,徐创文,洪敏娜,刘曦瑶,麦晓勇,陈海谊,杨铿. 2023

[12]丁酸梭菌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免疫消化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徐创文,蒋魁,虞为,林黑着,王鹏飞,赵超,刘曦瑶,杨铿. 2024

[13]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牛纪锋,吴锐全,谢骏,王广军,关胜军. 2010

[14]大口黑鲈PACAP基因SNPs的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刘浩,白俊杰,李胜杰,马冬梅,全迎春. 2016

[15]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及鱼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牛纪锋,吴锐全,谢骏,王广军,余德光,叶富良,陈刚. 2008

[16]养殖密度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生长、生理指标和GH、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 倪金金,王裕玉,徐钢春,聂志娟,孙毅,李全杰,徐跑. 2020

[17]大口黑鲈(♀)*蓝鳃太阳鱼(♂)杂交F1的形态及遗传特征. 李武辉,胡婕,孙成飞,董浚健,田园园,赵金良,叶星. 2020

[18]大口黑鲈肌肉生长抑制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对仔鱼生长影响. 张宁宁,白俊杰,李胜杰,叶星,何小平,夏仕玲,杜晓东. 2009

[19]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谢一荣,吴锐全,谢骏,王广军,叶富良,陈刚,关胜军. 2007

[20]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谢一荣,吴锐全,谢骏,叶富良,陈刚,王广军,关胜军.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