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贵州不同生境油茶林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的访花行为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韦小平 1 ; 林平 1 ; 王海 2 ; 李应 1 ; 黎华君 1 ; 贺兴江 1 ;

作者机构: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

2.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关键词: 油茶;传粉昆虫;多样性;不同生境类型;贵州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20 年 33 卷 010 期

页码: 2145-21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为科学保护和利用传粉昆虫资源,提高贵州油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踏查、定点观察、标准样株全天观察及彩色盘诱集等方法相结合,于2015-2017年连续3年对贵州低热地区、石漠化地区和高寒山区3类生境类型下油茶传粉昆虫的种类、多度与丰度、访花行为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贵州油茶林传粉昆虫由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4个目组成,其中,膜翅目昆虫占绝对优势.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和墨胸胡蜂(Vespa velutina nigrithorax Buysson)为贵州油茶主要的传粉昆虫;油茶地蜂为低热地区油茶的优势传粉昆虫,中华蜜蜂为高寒山区油茶的优势传粉昆虫,其数量变化随气候、油茶林下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油茶田间管理方法变化而变化.[结论]贵州油茶生产中,应结合传粉昆虫资源保护,补充种植蜜源或适量保留林下开花植物,为地蜂、胡蜂和蜜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增加油茶林传粉昆虫多样性,提高油茶授粉率.

  • 相关文献

[1]利用色盆法对贵州生态茶园传粉昆虫的比较研究. 胡阳,耿坤,刘霞,张玉,胡吉峰,吴琼,谈孝凤. 2021

[2]贵州生态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 胡阳,张玉,刘霞,张升,谈孝凤. 2021

[3]不同围封年限贵州中部暖性草丛草地的特征变化. 丁磊磊,王普昶,杨胜林,宋高翔,莫本田,陈莹. 2014

[4]贵州大豆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 杨春杰,陈佳琴,朱星陶,黄建斌,谭春燕,龚丽娜. 2015

[5]贵州茶树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和创新利用. 田永辉,梁远发,龙明树,罗显扬,鄢东海,周国兰. 2007

[6]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基于形态特征的多样性研究. 牛素贞,宋勤飞,安红卫,黄政,刘霞,赵德刚,陈正武. 2019

[7]贵州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杨露,王勇,吴石平. 2019

[8]贵州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阮仁超,陈惠查,张再兴,杨玉顺,金桃叶,游俊梅,朱玉琴. 2001

[9]贵州地方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阮仁超,陈惠查,张再兴,杨玉顺,金桃叶,游俊梅,朱玉琴. 2000

[10]贵州茶树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和创新利用. 田永辉,梁远发,龙明树,罗显扬,鄢东海,周国兰. 2007

[11]贵州特色豆类种质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多样性. 谭金玉,陈惠查,焦爱霞,黎小冰,陈能刚,阮仁超. 2019

[12]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蜜蜂群体遗传分析. 万炜,李应,黎华君,姚丹,于瀛龙,韦小平. 2023

[13]贵州绿肥的发展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陈旭晖. 1999

[14]贵州小麦抗病育种的成就、问题及展望. 龙增栋,何庆才. 2001

[15]喀斯特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型牧草筛选试验研究. 龙忠富,唐成斌,孟军江,刘正书,莫本田. 2007

[16]贵州旱坡地梯化建设效益研究评价. 熊元,王天生. 1999

[17]油茶育苗过程中的死苗原因及解决办法. 李松峰,黎青,李志方. 2010

[18]油茶绿枝带叶扦插育苗技术. 田大清,刘凡值,查兰松,郭春应. 2010

[19]油茶不同嫁接方式对嫁接成活率和抽梢率的影响. 田大清,刘凡值,雷朝云,查兰松,郭春应. 2013

[20]油茶高接换种嫁接成活率试验. 田大清,张正学,刘凡值,陈朝岗,王荣贵.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