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BSA-seq的大豆棕色荚皮L2基因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樊超 1 ; 毕影东 1 ; 李炜 1 ; 梁文卫 1 ; 刘淼 1 ; 刘建新 1 ; 杨光 1 ; 邸树峰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荚皮颜色;基因定位;BSA-seq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24 年 39 卷 004 期

页码: 64-7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大豆荚皮的颜色是重要的驯化性状和表型特征,与炸荚习性和躲避捕食关系紧密。大豆荚皮颜色主要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棕色荚皮L2基因尚未被鉴定。为了在大豆基因组上对该基因进行鉴定,为大豆棕色荚皮相关基因功能解析和育种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栽培大豆中龙优203(黄色荚皮)和野生大豆FF1235(黑色荚皮)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利用F2群体棕色豆荚和黄色豆荚单株构建混池进行BSA-seq定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组交换单株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棕色荚皮性状为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棕色荚皮L2基因关联区域位于3号染色体0~0.75 Mb的区段。进一步开发InDel分子标记进行精细定位,获得具有多态性的InDel引物7对。最终将棕色荚皮位点定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Indel-L2-3~Indel-L2-6,物理距离为344 kb。定位区间内共有候选基因32个,其中Glyma.03G005700基因注释为异丙基苹果酸聚合酶,与已发现的黑色荚皮基因L1(Glyma.19G120400)高度同源,其功能为将4-羟基丙酮酸转化为红果酸和番石榴酸,可能是调控大豆棕色荚皮形成的关键基因。

  • 相关文献

[1]分子标记在南瓜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韩俊岩,李柱刚,邹伶威,王珣,李晓娟. 2012

[2]水稻叶色突变体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冯章丽. 2014

[3]一个新的水稻叶绿素缺失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黄晓群,王平荣,赵海新,邓晓建. 2007

[4]作物早熟性基因定位与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 葛选良,钱春荣,王柏臣,于洋,姜宇博. 2014

[5]KASP标记技术在作物基因定位中的应用进展. 赵越,孙宇峰,徐磊,王盼,边境,王晓楠. 2023

[6]水稻第4号染色体上株型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刘丹,柴永山,孙玉友,魏才强,解忠,李洪亮,张巍巍,孙国宏. 2016

[7]咪唑乙烟酸药害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Huang Chunyan,黄春艳,Wang Yu,王宇. 2011

[8]黑龙江省大豆和向日葵核盘菌的致病性分化. 石凤梅,孟庆林,马立功,刘佳,李易初,张匀华. 2013

[9]不同尿素混施对大豆生理指标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Zhu Baoguo,朱宝国,Zhang Chunfeng,张春峰,Yu Zhonghe. 2012

[10]外源DNA直接导入(DIED)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 雷勃钧. 2002

[11]多元中微肥对大豆农艺性状、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Zhu Bao-guo,朱宝国,ZHANG Chun-feng,张春峰,Meng Qing-ying. 2014

[12]黑龙江省大豆施硫效果的研究. 申惠波. 1999

[13]施肥对大豆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李忠杰,王春艳,王连敏,王立志,刘功. 2006

[14]外源DNA直接导入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 雷勃钧,钱华,李希臣,刘昭军. 2005

[15]大豆对SMV<,1>株系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刘丽君,吴俊江,高明杰,张淑珍,邱丽娟,郑翠明,谢华,郝连林. 2002

[16]大豆合丰25复合诱变研究. 郑 伟,郭 泰,王志新,吴秀红,李灿东,刘忠堂,张茂明,韩世峰,刘玉红. 2011

[17]轮作对大豆孢囊线虫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于佰双,王家军,李进荣. 2010

[18]卫星搭载培育大豆新品种. 吕世柱. 2008

[19]大豆食心虫生物防治技术集成创新及应用. 王克勤,刘兴龙,邵天玉,徐伟钧,赵奎军. 2013

[20]多元中微肥对大豆农艺性状、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Zhu Bao-guo,朱宝国,ZHANG Chun-feng,张春峰,Meng Qing-ying.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