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赖上坤 1 ; 陈春 1 ; 赖尚科 1 ; 王磊 1 ; 陈卫军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

关键词: 水稻;农艺性状;抗倒性;基因型差异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18 年 07 期

页码: 1256-126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明确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对其抗倒性的影响,以黄淮稻区最新育成的28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按株高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不同株高类型水稻主要农艺性状、茎秆特征和倒伏指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8个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存在极显著基因型差异,株高、穗长、穗鲜重和籽粒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1.8%、12.2%、24.4%和9.9%;聚类后不同类群品种穗长、穗鲜重和籽粒产量均随株高增高而增加。所有参试品种倒3、倒4和倒5节位叶鞘长度、节间长度、节间鲜重和倒伏指数等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变异系数介于8.8%~40.4%之间,且聚类后不同类群品种对应性状参数均随着株高的增高而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水稻株高、穗长、穗鲜重及籽粒产量均与基部节间倒伏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度依次为株高>穗长>穗鲜重>籽粒产量。说明不同品种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及其茎秆特征存在极显著基因型差异,而这种差异对倒伏指数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株高、穗长和穗鲜重影响较大,而产量影响较小。综上,水稻育种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株高、减小穗型,通过增加穗数和改善群体质量来实现丰产性和抗倒性的双提升。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水稻倒伏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为抗倒伏水稻育种和栽培调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 相关文献

[1]淮北麦区不同产量水平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 赖尚科,刘晓飞,王卫军,赖上坤,崔小平. 2020

[2]抽穗期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 郑建初,张彬,陈留根,杜群,秦永生,宋健,张卫建. 2005

[3]劲丰在新沂市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顾大路,巩普亚,韩从道,马二东. 2010

[4]劲丰谷德与多效唑对水稻抗倒及产量的影响. 杨文飞,许美刚,贾艳艳,杜小凤,顾大路,王伟中. 2016

[5]蛋氨酸对杂交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何冲霄,姚立生,孙明法,顾来顺,严国红,唐红生,王爱民,朱国永,任仲玲. 2000

[6]水稻不同生育期茎秆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 朱镇,张亚东,陈涛,赵庆勇. 2011

[7]水稻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伏能力关系的研究. 杨艳华,朱镇,张亚东,赵庆勇,周丽慧,王才林. 2012

[8]不同水稻品种(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形态性状的关系. 朱镇,张亚东,陈涛,赵庆勇,周丽慧,姚姝,张颖慧,董少玲,王才林. 2011

[9]甜玉米钾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 陈国清,刘小兵,陆大雷,陆卫平. 2014

[10]不同基因型棉花苗期耐涝性与养分吸收利用差异分析. 杨富强,杨长琴,刘瑞显,张国伟,沈新莲,倪万潮,张香桂. 2015

[11]花粉管介导的转bar基因水稻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 赵凌,王才林,朱镇. 2003

[12]大田评价水稻耐盐碱性的农艺性状指标研究. 周根友,汪娟,赵祥强. 2017

[13]水稻叶绿素b减少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相关特性. 龚红兵,陈亮明,刁立平,盛生兰,林添资,杨图南,张荣铣,曹树青,翟虎渠,戴新宾,陆巍,许晓明. 2001

[14]增强UV-B辐射对光氧化水稻812HS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 王林叶,吉冰璇,曾彦达,张启军,张美萍,吕川根. 2020

[15]粳稻新品种(系)在淮安引种试验研究. 王健,袁彩勇,李刚,程保山. 2020

[16]猪粪沼液施用量对水稻农艺性状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侯福银,杨智青,金崇富,时凯,安晨,陈长宽. 2022

[17]粳稻资源‘热粳35’重要农艺性状的QTLs定位. 李兴星,郑剑,周军杰,秦小健,南文斌. 2016

[18]2020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水稻区域试验. 衣政伟,侯凡,胡中泽,唐昌华. 2022

[19]泰州地区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衣政伟,王显,冯亚明,胡中泽,张培通,秦晓平,焦庆清. 2018

[20]直播和机插方式下9个水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比较分析. 郭新亚,陈春,许芳,陈卫军.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