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末次冰消期以来南大洋深部流通性与大气p_(CO_2)的关系及其控制机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铁刚 1 ; 王家凯 1 ;

作者机构: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南大洋;末次冰消期;深部流通性;碳循环;控制机制

期刊名称: 海洋科学进展

ISSN: 1671-6647

年卷期: 2018 年 02 期

页码: 159-17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末次冰消期时,南大洋深层水流通性增强和大气CO_2分压(大气p_(CO_2))升高存在密切联系。该时期南大洋深部流通性增强的同时会伴随着大气与大洋环流模式的一系列变化,例如南半球西风带(Southern Hemisphere Westerly Winds Belt,SWW)位置和强度以及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强度的变化。一些关于控制南大洋流通性变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SWW的经向摆动可对南大洋深部流通性产生强烈影响。末次冰消期时SWW南移,会强化南大洋风驱上升流,增强南大洋的通风。另一些研究认为AMOC变化对南大洋深部流通性具有更为强烈的影响,末次冰消期时北大西洋深层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NADW)生成减弱导致AMOC强度减弱,这一过程使得NADW与绕极深层水(Circumpolar Deep Water,CDW)的混合边界北移,从而减弱南大洋水体成层化,增强了南大洋深层水上涌。上述2种模式均可能引起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冰消期大气p_(CO_2)上升。除SWW与AMOC驱动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的改变之外,最新研究发现南大洋罗斯海似乎可以通过其自身底层水的北向扩张与极向退却进一步影响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总的来说,控制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的并非单一机制,SWW与AMOC以及罗斯海底层水等诸多因素在控制南大洋流通状况变化的同时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积极的响应大气p_(CO_2)的变化。

  • 相关文献

[1]南极罗斯海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海洋意义. 王家凯,李铁刚,熊志方,常凤鸣,秦秉斌,王琳淼,贾奇. 2018

[2]末次冰消期(1.9万年)以来冲绳海槽中部黏土矿物来源及其环境响应. 田旭,胡邦琦,王飞飞,黄威,丁雪,宋维宇,徐方建. 2020

[3]17.3 ka以来冲绳海槽中南部有机质来源——对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响应. 邢淑晓,窦衍光,赵京涛,蔡峰,李清,邹亮,王利波. 2022

[4]2010年夏南极半岛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 栾青杉,孙坚强,吴强,王俊. 2012

[5]南极半岛周边南极大磷虾群体体长组成研究. 夏辉,许柳雄,朱国平,黄洪亮,冯春雷,孙坚强,吴强. 2012

[6]利用AMSR-E辐射计亮温反演南大洋海表温度. 伍玉梅,申辉,张胜茂. 2013

[7]有机碳—氧化铁结合对海洋环境中沉积有机碳保存的影响. 赵彬,姚鹏,于志刚. 2016

[8]养殖栉孔扇贝对桑沟湾碳循环的贡献. 张明亮,邹健,毛玉泽,张继红,方建光. 2011

[9]西太平洋风尘沉积记录研究进展. 万世明,徐兆凯. 2017

[10]海洋酸化对碳、氮和硫循环的影响. 于娟,张正雨,田继远,杨桂朋,贾鸿冰. 2018

[11]海洋纹层硅藻席古海洋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熊志方,李铁刚. 2017

[12]新生代气候变冷机制研究进展. 靳华龙,万世明. 2019

[13]内陆渔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特征及碳汇机制. 杨健,苏彦平,刘洪波,戈贤平. 2012

[14]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碳生物量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王庆轩,崔正国,曲克明,王庆奎,魏玉秋,孙军. 2023

[15]夏季桑沟湾养殖水域有机碳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夏斌,陈碧鹃,崔毅,崔正国,张旭志,刘淮德,丁东生,蒋增杰. 2013

[16]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研究进展. 仲启铖,王开运,周凯,来琦芳.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