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六世代主-多基因遗传分析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陈国清

作者: 陈国清 1 ; CHEN Guo-qing 2 ; CHEN Xiao-hui 2 ; 陈小晖 1 ; PENG Chang-jun 3 ;

作者机构: 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

2.Agricultr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Riparian of Jiangsu Changjiang, Rugao 226541, China

3.Agricultral Sciences Institu

关键词: 玉米;高产育种;遗传分析;特殊配合力

会议名称: 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

主办单位: 中国作物学会

页码: 122-131

摘要: 利用江苏省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六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玉米穗粒重、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轴粗、穗总重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粒重、穗总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玉米穗行数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行粒数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位点显性总效应大于加性总效应.穗长性状组合S1 ×S3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 × S7组合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长、穗粗性状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为主.轴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S3×S7组合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多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穗粒重、穗总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研究结果暗示自交系S3在穗粒重性状上含有比S7或S1效应大的主基因,可用于改良江苏省主推品种苏玉19的穗粒重;穗行数、穗粒重、百粒重性状以加性遗传为主,通过有利等位基因聚合改良这些自交系的穗行数、穗粒重和百粒重,比行粒数和穗长更有效,且在早代选择有效;轴粗、穗总重、穗粗多以加性遗传为主,有利等位基因聚合育种及早代选择也较有效.而要选获非加性遗传为主控制的穗长、行粒数二性状的高表型个体,宜在晚代选择才有效,且2性状的F1代由于超显性作用可出现高表型组合.

分类号: S513.03

  • 相关文献

[1]玉米选系窄基础材料组配规律的初步研究. 石明亮. 1997

[2]玉米新选自交系穗粒重和百粒重的遗传分析. 石明亮,洪德林,薛林,胡加如,黄小兰,江建华,郭媛. 2010

[3]玉米GY220×1145组合RIL群体粗缩病抗性性状的遗传分析. 石明亮,陆虎华,薛林,徐辰武,黄小兰,胡加如,陈国清,程玉静,陈小晖,孙权星,彭长俊. 2012

[4]蚕豆产量研究与高产育种. 崔世友,缪亚梅. 2004

[5]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株型研究进展. 赵祥强,杨学明,王军,张宏根,梁国华,顾铭洪. 2005

[6]南粳系列超级稻品种灌浆期光合产物的分配特性. 魏晓东,宋雪梅,王宁,赵庆勇,朱镇,陈涛,赵凌,王才林,张亚东. 2024

[7]黄淮地区大豆重要亲本间产量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其遗传基础. 杨加银,盖钧镒. 2009

[8]萝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差异性比较研究. 苏小俊,袁希汉,卢成苗,高军,徐海. 2008

[9]12个粳稻新不育系的配合力及利用价值评价. 赵庆勇,朱镇,张亚东,赵凌,张巧凤,许凌,王才林. 2008

[10]洋葱主要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庄勇,严继勇,曹碚生,袁希汉. 2004

[11]甘薯抗茎线虫病亲本资源的筛选和利用. 李秀英,李洪民,马代夫,谢逸萍,王毅,房伯平,李强. 2000

[12]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 李卫华,胡新燕,申温文,宋玉萍,徐加安,李强. 2000

[13]籼型水稻新半矮秆基因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陈庭木,王多明,吕孝财,方兆伟,樊继伟,潘启民,徐大勇. 2010

[14]水稻短光低温敏核不育遗传研究. 陈庭木,吕孝财,徐大勇,潘启民,高一枝. 2009

[15]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崔世友,韩世杰. 1991

[16]糯稻wx基因的遗传分析. 陈培峰,王建平,乔中英,朱勇良. 2013

[17]一个水稻新型叶色突变体的形态结构与遗传定位. 王宝和,戴正元,李爱宏,刘广青,左示敏,张洪熙,潘学彪. 2011

[18]水稻两系不育系广占63S颜色遗传研究. 陈庭木,谷长先,徐大勇,潘启民. 2010

[19]江苏省育成大豆品种(系)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徐海风,程保山,杨加银. 2013

[20]油料作物维生素E含量的研究进展. 蒋守华,刘葛山,徐美琴.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