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GU He-ping
作者: GU He-ping 1 ; 顾和平 2 ; 陈华涛 2 ; CHEN Hua-tao 1 ; CAO Qing-sui 3 ;
作者机构: 1.Institute of Vegetable Crops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210014
2.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南京 210014
3.Institute of Atomic-energy Agricul
关键词: 大豆作物;栽培方式;生理特性;产量表现
会议名称: 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作物学会
页码: 107-107
摘要: 2010~2011年,采用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特大粒夏播菜用大豆—新大粒1号生育过程的部分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分期播种试验中,播期越早,播种到采收鲜豆荚的时间越长,反之则越短。5月20日播种的全生育期144d,7月20日播种全生育期94d.新大粒1号的基本营养生长期是45~50d,结荚到采收鲜荚的时间不能少于40d。5个播期中,产量最高是7月5日播种,11518.5kg/hm2,极显著高于其他播期。5月20日播种的产量最低,仅6808.5kg/hm2.垄作的鲜荚11232.0kg/hm2,比大厢平作产量9685.5kg/hm2增产15.97%,达极显著水平。30cm双苗的鲜荚产量12193.5kg/hm2,比15cm单苗的鲜荚产量11223kg/hm2增加了8.64%,差异极显著。30cm双苗的鲜荚产量12193.5kg/hm2,比15cm单苗的鲜荚产量11223kg/hm2增加了8.64%,差异极显著。新大粒1号的叶面积系数从分枝到鼓粒期一直平稳上升,鼓粒期为高峰期,不同处理的高峰平均值大约为5.50,然后逐步下降。净光合生产率以分枝期为最高,每日变幅为6.45~6.98g/m2,然后平稳下降。干物重累积呈单边向上曲线,以采荚期为最高,变幅为10170.0~12472.5kg/hm2。在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采收期,干物质增加的累计量分别是4%、20%~25%、48%~50%、74%~75%和100%。生产上建议,新大粒1号在6月20日到7月5日播种,采用垄作,垄宽90cm垄高35cm,沟宽30cm,每垄种植大豆2行,平均行距60cm,穴距30cm,每穴双苗。
分类号: S565.104
- 相关文献
[1]杂交灿稻新组合29优559及栽培制种技术. 唐红生,姚立生. 2003
[2]杂交油菜盐油杂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孙红芹,单忠德,万林生. 2009
[3]中粳新品种盐稻6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孙明法,姚立生. 2002
[4]新品种镇糯19号的选育及丰产稳产性分析. 周义文,景德道,钱华飞,林添资,张小明,盛生兰. 2014
[5]镇麦8号的高产特性及其栽培要点. 温明星,李东升,曲朝喜,陈爱大,蔡金华. 2013
[6]甘薯新品种彭薯1号的选育经过及其特征特性. 解道斌,谢一芝,张启堂,郭小丁,曾志明,马佩勇,葛先华,贾赵东,陈其恒,边小峰,禹阳,高才华,罗启燕. 2017
[7]稻虾共作种植模式下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比较. 潘欣睿,王显,胡中泽,衣政伟,杨大柳. 2024
[8]小麦新品种迁麦2号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 黄道君,罗桂杰,赵维山. 2011
[9]耐湿、中抗霉病小麦新品种―宁盐1号. 蔡士宾. 2003
[10]不同栽培方式下“甬优8号”的产量表现与干物质积累特征. 王文青,王冬明,顾俊荣. 2017
[11]毒死蜱在不同栽培方式小白菜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刘腾飞,魏艳,纪茹娟,蒋宝南,杨代凤. 2017
[12]不同栽培密度下一穴双苗对镇油7号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葛永申,张丽佳,杨军,岳绪国. 2018
[13]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棉田玉米螟的影响. 徐文华,王瑞明,吴春,李清云. 2003
[14]栽培模式与施氮量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姜义平,肖留斌,赵静,谭永安,邱晨. 2020
[15]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顾大路,杜小凤,杨文飞,文廷刚,贾艳艳,钱新民,孙爱侠,施洪泉,高怀中,王伟中. 2020
[16]鲜食甘薯高效益栽培方式探讨. 郭小丁,谢一芝,贾赵东,尹晴红. 2009
[17]不同栽培方式下C_4牧草在沿海滩涂的生产性能评价. 许能祥,丁成龙,董臣飞,张文洁,程云辉,顾洪如. 2015
[18]栽培方式对金针菜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国伟,王晓婧,周玲玲,刘瑞显,杨长琴. 2019
[19]两优培九不同栽培方式吸氮特性的初步研究. 杨海生,张洪程,戴其根,吕修涛,霍中洋,许轲,吕川根. 2000
[20]高产抗虫棉新品种——徐棉443. 李卫华,陈 萍,王阶祥,胡新燕,张正敏,冯 营.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大豆籽粒Ve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作者:张红梅;张威;王琼;贾倩茹;孟珊;熊雅文;刘晓庆;陈新;陈华涛
关键词:大豆;籽粒;Ve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候选基因
-
大豆叶型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候选基因鉴定
作者:王琼;朱宇翔;周密密;张威;张红梅;陈新;陈华涛;崔晓艳
关键词:大豆;叶型;异形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SNP标记
-
大豆铝激活苹果酸转运家族基因GmALMT8的鉴定与功能验证
作者:刘慧;许文静;张红梅;刘晓庆;张威;王琼;朱月林;陈华涛
关键词:菜用大豆;苹果酸;候选基因;功能分析
-
大豆四种游离氨基酸高含量优异种质鉴定及GWAS分析
作者:熊雅文;贾倩茹;周苗苗;张红梅;陈华涛
关键词:大豆;游离氨基酸;全基因组关联分析;SNP
-
大豆株高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作者:张威;许亚男;许文静;张红梅;刘晓庆;王琼;崔晓艳;陈新;王显生;陈华涛
关键词:大豆;株高;全基因组关联
-
高产优质多抗大豆新品种选育与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应用
作者:陈华涛;张红梅;崔晓艳;杨加银;俞春涛;徐泽俊;王学军;陈新;齐玉军;徐海风;黄波;袁星星;张威;王琼
关键词:
-
不同浓度富氢水对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作者:陈来斌;王丹;沈晋锋;陈华涛;孟丽君;张茂星;喻敏
关键词:富氢水;大豆;产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