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徐明岗
作者: 徐明岗 1 ; 张文菊 1 ; 刘骅 2 ; 黄绍敏 3 ; 郑圣先 4 ; 孙锡发 5 ; 王佰仁 1 ;
作者机构: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2.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与肥料研究所 乌鲁木齐830000
3.河南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郑州450002
4.湖南省土壤与肥料研究所 长沙410125
5.四川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成都610066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平衡值;固碳潜力;施肥处理
会议名称: 2013年北京土壤学会年会
主办单位: 北京土壤学会
页码: 00000010-00000022
摘要: 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选择了4个沿水热梯度的玉米-小麦轮作系统和2个双季稻、稻-麦农作系统,利用改进的Jenny模型模拟了长期平衡施肥对土壤有机碳(SOC)平衡状态的影响及现行管理制度下土壤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改进的Jenny模型能较好的模拟长期施肥下不同农作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动态;有机无机肥(NPKM)及增量(hNPKM)配施均能显著提高旱作土壤有机碳的平衡水平.土壤碳平衡值与系统有机碳的年投入量密切相关.对于旱地系统而言,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用NPKM及hNPKM可提高半干旱地区土壤有机碳平衡值2-8倍,而亚热带红壤可提高1.2-3倍.但是无论是平衡施化肥还是有机无机配施,对稻-麦与双季稻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平衡值的提高比例均低于50%.现行管理制度下,长期NPKM配施在南方红壤旱地具有约24t·ha-1的固碳潜力,显著高于华北平原的郑州和徐州以及相同母质的南方双季稻作系统土壤的固碳潜力(3-5t·ha-1);这表明起始有机碳水平较低的旱地红壤较华北旱作系统以及相同纬度红壤稻田具有更高的固碳潜力.
分类号: S153.62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子粒养分积累的影响. 刘德江,齐士发,饶晓娟,张炎. 2009
[2]不同施肥处理对新春9号强筋小麦增产效应的研究. 叶玉香,樊哲儒,史丰疆,杨治明,何建军,戴勤,吴振录. 2004
[3]长期施肥下新疆灰漠土有机碳及作物产量演变. 许咏梅,刘骅,王西和. 2016
[4]长期定位施肥下灰漠土有机碳演变特征分析. 王西和,蒋劢博,王志豪,刘骅. 2016
[5]DNDC模型预测新疆灰漠土农田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韩东亮,贾宏涛,朱新萍,许咏梅,韩雅娇. 2014
[6]灰漠土长期定位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刘盈锐,王西和,程军回,杨金钰,屈小慧,刘晓菊,黄伟. 2024
[7]长期施肥对灰漠土有机质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WANG Xi-he,王西和,Liu Hua,刘骅.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长期施肥下干旱区灰漠土磷的平衡与活化特征
作者:王西和;刘骅;冯固;杨金钰;王彦平;黄建
关键词:长期施肥;灰漠土;有效磷;全磷;磷活化系数;磷盈亏
-
长期施肥措施下灰漠土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特征
作者:王西和;杨金钰;王彦平;麦尔耶姆·亚森;黄建;刘骅
关键词:长期施肥;有机碳;团聚体;团聚体结合碳;团聚体稳定性;大团聚体周转
-
柠檬酸对不同施肥处理灰漠土遗留磷的活化特征
作者:韩超群;刘瑾;杨建军;李菊梅;刘骅;陈源泉;隋鹏
关键词:柠檬酸;遗留磷;活化潜力;施肥方式;灰漠土
-
施肥处理对春季冻融期灰漠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作者:吕金岭;刘骅;王西和;李太魁;寇长林;刘学军
关键词:灰漠土;绿洲农田;施肥;N2O、CO2和CH4;冻融交替
-
长期施肥对灰漠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作者:王斌;刘骅;马义兵;孙雪晴;王西和
关键词:长期施肥;灰漠土;土壤无机磷
-
长期施肥下新疆灰漠土有机碳及作物产量演变
作者:许咏梅;刘骅;王西和
关键词:长期施肥;灰漠土;土壤有机碳;产量演变;碳投入
-
长期不同施肥下新疆灰漠土有机碳储量演变分析
作者:许咏梅;刘骅;王西和
关键词:长期施肥;新疆灰漠土;有机碳储量;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