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东北地区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李瑞平

作者: 李瑞平 1 ; 郑金玉 1 ; 罗洋 1 ; 郑洪兵 1 ; 王浩 1 ; 刘武仁 2 ;

作者机构: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东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 130033

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东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 13003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免耕方式;耕地质量;东北地区

会议名称: 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

主办单位: 中国作物学会

页码: 00000131-00000132

摘要: 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导致东北农田黑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种植作物单一、土壤生产能力下降、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保护性耕作技术被视为应对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免耕又称零耕(No-till),属于保护性耕作的一种类型,不仅具有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培肥地力的作用.而且,免耕结合秸秆还田具有避免焚烧秸秆污染的作用.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总结过去50年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成果,分析东北地区免耕技术的发展前景,视图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研究思路.

分类号: S341.1

  • 相关文献

[1]条耕种植对薄层黑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曹庆军,王利斌,王文强,杨浩,殷志国,杨粉团,孔凡丽,李辛琲,刘臣,李刚. 2023

[2]东北稻区二化螟种群灾变与监控进展报告. 孙雅杰,高月波. 2007

[3]粮食安全与东北地区牧草用地的思考. 徐安凯. 2009

[4]东北不同生态区域新型耕作模式玉米产量差异. 李瑞平,白氏杰,谢瑞芝,王克如,罗洋,侯鹏,明博,郑洪兵,刘武仁,王浩,李少昆. 2019

[5]播期对东北不同熟期玉米品种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魏雯雯,吴杨,王永军. 2019

[6]东北地区土壤养分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Wu Haiyan,吴海燕,Fan Zuowei,范作伟,Liu Chunguang. 2016

[7]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梁卫,袁静超,张洪喜,闫孝贡,刘剑钊. 2016

[8]2015年东北地区大豆田病害种类与危害程度调查研究. 李沐慧,王媛媛,陈井生,颜秀娟,刘晓宇,段玉玺,朱晓峰,陈立杰. 2016

[9]东北地区现代玉米产业农业经济调查分析. 杨双,张云飞,郭文波,郭亚梅,朱玉芹,徐晓红,李万良. 2008

[10]东北地区马铃薯甲虫监测与入侵风险分析. 张正坤,鲁新,李建平,张有才,丁毅弘,徐文静,杜茜,李启云,郭文超. 2012

[11]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耕种技术研究. 蔡红光,梁尧,刘慧涛,刘剑钊,秦裕波,刘方明,袁静超,张洪喜,任军,王立春. 2019

[12]东北地区玉米育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徐艳荣,仲义,代秀云,侯宗运,焦仁海,刘兴二. 2020

[13]东北地区辣椒杂交制种技术. 张海燕,苗国辉,于翠香,王占海,杨贵春. 2017

[14]东北地区冬季猪舍环境监测. 张云影,万丽红,吕礼良,赵岭乐,王大广,王浩. 2011

[15]东北地区大豆种质资源萌发期耐盐性鉴定. 李阳阳,董岭超,王英男,赵洪琨,袁翠平,齐广勋,刘晓冬,王玉民. 2024

[16]东北地区西伯利亚杏2个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 马丽娟,郭太君,何丹丹,李锋,张艳波,马丽霞. 2014

[17]我国东北地区的果树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 高玉江,侯佳贤,崔龙. 2005

[18]东北地区主要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分析. 路亚洲,宋广树,孙蕾,杨春刚,张俊国,陈一昊,陈莫军,高玲,刘妍. 2012

[19]东北地区野生猕猴桃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 刘慧涛,张冰冰,吕耀双. 1999

[20]东北地区苦瓜杂交制种技术. 孙凯,宫国辉,程艳,于娅,王娜,李雪,王庆峰,凤桐.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