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乌龙茶和绿茶品种茶鲜叶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特征比较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CHEN Lin

作者: CHEN Lin 1 ; 陈林 2 ; XIANG Li-hui 1 ; 项丽慧 1 ; WANG Li-li 1 ; 王丽丽 1 ; CHEN Jian 1 ; 陈键 2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355015

2.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建福安355015

关键词: 乌龙茶;绿茶;鲜叶原料;儿茶素;嘌呤碱;指纹特征

会议名称: 第十七届福建省科协年会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叶发展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页码: 00000232-00000240

摘要: 为揭示适制乌龙茶和绿茶品种鲜叶的基本生化特性,本文对集中种植的10个乌龙茶品种和10个绿茶品种春季和秋季鲜叶(一芽二、三叶)进行了儿茶素类和嘌呤碱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构建,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与绿茶品种鲜叶样存在良好的类群区分.乌龙茶品种鲜叶样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的模式分布较为离散,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乌龙茶品种相较绿茶品种鲜叶样拥有更为丰富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组分.咖啡碱(CAF)、可可碱(TB)、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1种未知化合物为区分乌龙茶品种与绿茶品种鲜叶样的主要差异标志物,而7种未知化合物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则可视为区分乌龙茶品种春季鲜叶样与秋季鲜叶样的重要差异标志物.该研究结果可为适制乌龙茶和绿茶品种的选育与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分类号: TS272.2

  • 相关文献

[1]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中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变化规律. 陈林,陈键,张应根,邬龄盛,王振康,杨卫,尤志明. 2011

[2]乌龙茶和绿茶品种茶鲜叶儿茶素类和嘌呤碱HPLC指纹图谱特征比较. 陈林,项丽慧,王丽丽,陈键,宋振硕,余文权,尤志明. 2018

[3]遮荫对夏暑乌龙茶主要内含化学成份及品质的影响. 张文锦,梁月荣,张应根,陈常颂,张方舟. 2007

[4]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呈味物质的变化与品质分析. 杨云,刘彬彬,周子维,吴晴阳,林宏政,胡清财,陈彬,占鑫怡,陈常颂,孙云. 2021

[5]遮荫对夏暑乌龙茶主要内含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张文锦,梁月荣,张应根,陈常颂,张方舟. 2006

[6]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模式识别研究. 张应根,宋振硕,陈林,陈键,王丽丽,项丽慧. 2023

[7]10个茶树高优新品种的育成与应用. 郭吉春,杨如兴,叶乃兴,陈志辉. 2003

[8]福建茶树优良品种主要特性及其应用. 陈荣冰,陈常颂. 2008

[9]四个高香优质乌龙茶与绿茶兼制新品种选育研究. 陈荣冰,黄福平,张文锦,陈常颂,游小妹. (Mis

[10]金绿香. 陈霖. 1996

[11]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黄福平,陈荣冰,梁月荣,陈伟,陆建良,陈常颂,游小妹. 2003

[12]乌龙茶品系比较鉴定与选择. 郭吉春,叶乃兴,何孝延,黄修岩. 1994

[13]乌龙茶新品种在不同区域的经济性状表现──黄观音、金观音区域试验报告(1990-1997). 郭吉春,张文锦,叶乃兴,何孝廷,黄福平,王国兴,徐斌,刘峰,林森知,郑秀琴,林国进,黄日和,邹荣然,黄剑锋. 1997

[14]高香型优质乌龙茶新品系瑞香选育简报. 陈荣冰,黄福平,陈常颂,游小妹. 2004

[15]冷冻干燥技术在乌龙茶加工中的初步应用. 叶乃兴,杨如兴,杨广,张方舟,王振康. 2004

[16]做青强度对做青叶蛋白质组成、多酚氧化酶和酯酶同工酶谱的影响. 黄福平,梁月荣,陈荣冰,陈伟,柯玉琴,陆建良. 2004

[17]乌龙茶做青过程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黄福平,陈伟,陈荣冰,柯玉琴,梁月荣. 2002

[18]乌龙茶新品种区域试验初报. 郭吉春,张文锦,叶乃兴,何孝延,黄福平,王锐清,林国进,林森知,郑秀琴,黄日和,邹荣然,黄剑锋,陈德华,王国兴,陈思奇. 1995

[19]乌龙茶品种与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林郑和,郝志龙,陈良城,高水练. 2004

[20]做青强度对乌龙茶做青叶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黄福平,陈伟,陈洪德,陈荣冰.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