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四种耕作方式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以及根系与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阎晓光

作者: 阎晓光 1 ; 李洪 1 ; 董红芬 1 ; 李爱军 1 ; 王国梁 1 ; 周楠 1 ; 杜艳伟 1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山西长治 046001

关键词: 玉米;耕作方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作物产量

会议名称: 第十六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作物学会`全国玉米栽培学组

页码: 00000175-00000179

摘要: 通过传统翻耕、免耕、秋季深松和春季深松四种耕作方式,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出苗率、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根系干重垂直分布情况和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春季深松与免耕影响正常出苗率;秋季深松能够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两种深松处理均能提高根总干重与21-40cm 土层根的占比;产量结果表现为秋季深松>传统翻耕>春季深松>免耕.本试验条件下,在山西晋东南地区采用秋季深松—传统翻耕隔年循环的方式来获得高效生产.

分类号: S513.05

  • 相关文献

[1]保护性耕作在不同气候区域研究现状. 刘爽,王雅,徐志超. 2018

[2]耕作方式对春玉米田间杂草·土壤容重和含水率的影响. 杜艳伟,赵晋锋,王高鸿,李颜方,阎晓光,赵根有. 2019

[3]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晋中玉米田水分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李娜娜,李志强,黄学芳,郝科栋,梁改梅. 2023

[4]玉米六种耕作方式灰色评估及其效益分析. 赵全梅,邢丽萍,任秋秀. 1995

[5]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叶片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王创云,赵丽,王陆军,侯雅静,王美霞. 2013

[6]不同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侯峰. 2019

[7]不同收获期对不同品种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王瑞,李中青,李齐霞,祁丽婷,王敏,任先忠. 2015

[8]"晋鲜糯"玉米系列品种高效种植与利用. 陈永欣,翟广谦,董立红,范瑞,李文和,阮福林. 2019

[9]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碱性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 张微微,周怀平,黄绍敏,杨军,刘树堂,马俊永,张淑香. 2021

[10]植物形态建成基因:遗传操作提高作物产量的靶标. 贾小云,贺立恒,李润植. 2005

[11]耕作方式对晋中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祁泽伟,刘彩霞,李娜娜,梁改梅,薛建福. 2020

[12]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春谷根系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贾苏卿,禾璐,杜艳伟. 2020

[13]晋南土壤质地、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崔欢虎,王娟玲,马步州,王裕智,靖华,逯腊虎. 2007

[14]不同耕作方式对糜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英文). 陈凌,乔治军,王君杰,王海岗,曹晓宁,田翔,刘思辰,秦慧彬,杨光宗. 2017

[15]广灵县马铃薯抗旱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杜培兵,邢宝龙. 2015

[16]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永平,王孟本,史向远,周静,张晓晨. 2012

[17]由耕作制度谈生态农业. 王勇. 2008

[18]不同耕作方式对糜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赵建栋,乔治军,陈凌,王君杰,王海岗,曹晓宁,田翔,刘思辰,秦慧彬,杨光宗. 2017

[19]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高光谱监测. 孙慧,冯美臣,李广信,王超,肖璐洁,杨武德. 2019

[20]中子模拟微区法测农田棵间蒸发. 晋凡生,黄明镜,萧复兴. 199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