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强纤维抗虫杂交棉苏杂3号的选育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杂交;纤维;选育与应用;高强纤维;杂交棉;抗虫;选育;抗虫杂交棉

第一完成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获奖时间: 2015

摘要: “苏杂3号”(区试编号“宁杂602”,安评编号“SGKz9”)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强纤维抗虫杂交棉,2005年4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棉20050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498号公布的审定意见:“该品种属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春棉品种,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纤维品质优良,适纺60支高品质棉纱,经审核,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苏、安徽淮河以南以及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南部等长江流域中高产棉区作春棉品种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苏杂3号的安全证书号:农基安证字(2008)第028号,农基安证字(2004)第159号,农基安证字(2004)第158号]。 苏杂3号集高强纤维、高产、抗虫于一体,突出表现纤维强力高、品质优、产量高,综合抗病虫性能强。具体显示如下特点: (1)纤维强力好、品质优:纤维比强度34.3 cN/tex、长度30.3 mm、整齐度85.2%、伸长率 7.1%、马克隆值4.6、反射率77.0%、黄度8.1、纺纱均匀性指数158(以上纤维品质数据为2年共计33个试点的加权平均值)。 (2)综合抗病虫性能好: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高耐枯萎病、耐黄萎病。 (3)产量水平高、增产潜力大:按照本项目制定的苏杂3号栽培技术规程(DB32/T1779-2011)种植,高产棉田的籽棉产量可达300公斤以上。 苏杂3号不但纤维比强超过34.0cN/tex,并且纤维品质三要素—纤维比强度、长度、马克隆值也实现了良好的匹配。选育苏杂3号,在育种思路上采用具有海岛棉血统的高品质陆地棉种质系与高产抗虫陆地棉品种广泛杂交配组,克服海陆杂交棉特有的纤维色泽较差、杂种F1不孕籽较多等弱点;育成的杂交棉“苏杂3号”在充分保持海陆杂交种所具有的品质优势外,还充分实现了抗虫、高产等性状的有机整合,且棉铃吐絮习性良好。根据育种实践, 本项目在理论上提出“亚海陆杂种优势”利用的新理念。 苏杂3号是长江流域第一个通过国审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其抗虫基因为自主构建(授权专利号ZL98102885.3)。同时,本项目开展了对苏杂3号抗虫亲本的抗虫性纯度快速检测、抗虫亲本苗床去杂保纯繁育技术,以及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杂交制种纯度的创新性研究,共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专利号ZL01113764.9;ZL03112688.X;ZL 200710024785.6)。 苏杂3号是自审定以来,持续多年在长江流域示范推广,2010年-2013年连续4年被农业部列于长江流域的主推品种(长江流域常年主推棉花品种只有4个)。种植抗虫杂交棉苏杂3号,减少了棉田喷施农药次数,降低棉虫防治成本,并显著减少环境污染。据不完全统计,该品种2006年-2014年在长江流域累计推广面积435.7万亩,比当地常年推广品种平均亩增皮棉 8.1%,合计新增皮棉3043.6万公斤,累计节支增效达11.1882亿元。苏杂3号的育成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为长江流域高品质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相关文献

[1]高强纤维双价抗虫杂交棉苏杂3号品种特性分析. 陈旭升,郭三堆,许乃银,狄佳春,肖松华,刘剑光,崔洪志. 2005

[2]国外陆地棉高强纤维种质有关经济性状相关分析. 陈旭升,狄佳春,刘剑光,许乃银,肖松华. 2000

[3]黑色杂交粳稻的选育研究和利用. 乔中英,黄萌,陈培峰,谢裕林,王建平,朱勇良. 2009

[4]籼型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盐221S及其新组合盐两优2218的选育. 孙明法,严国红,唐红生,王爱民,朱国永,何冲霄,任仲玲,刘凯,张桂云,施伟,万林生,孙红芹,倪正斌,单忠德,姚立生. 2015

[5]抗病虫转基因广亲和水稻新资源的创新. 张启军,李聪,虞德容,孙永华,吕川根. 2010

[6]抗虫杂交棉品种选育的多元遗传分析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郝德荣,刘水东,何林池,周金凤,丛秀云. 2007

[7]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在江苏盐城的试种表现与配套栽培技术. 陈友祥,张萼,施庆华,王永超,陈琪祥. 2001

[8]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棉29栽培技术规程. 蔡立旺,施庆华,高进,王永慧,陈建平. 2015

[9]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轻简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陈建平,张萼,王海洋,王永慧,蔡立旺,施庆华,王为,戚永奎,潘宗瑾. 2012

[10]双亲显性低酚抗虫杂交棉F1、F2代经济性状优势分析. 陈旭升,赵亮,狄佳春. 2021

[11]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的品种特性分析. 陈旭升,狄佳春,马晓杰,肖松华,许乃银,刘剑光,吴巧娟. 2009

[12]影响抗虫杂交棉皮棉产量性状分析. 陈旭升,钱大顺,狄佳春,张香桂. 2000

[13]国审优质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6在江苏盐城的试种示范. 王红梅,陈伟,赵云雷,李运海,李根源,戚永奎,王为. 2013

[14]抗虫杂交棉F_1与F_2的经济性状相关特性分析. 陈旭升,狄佳春,赵亮. 2017

[15]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星杂棉168”品种特性分析. 陈旭升,狄佳春,赵亮. 2014

[16]蔬菜抗病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姜永平,陈惠. 2002

[17]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_2代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分析. 胡新燕,李卫华,丁震乾,王阶祥,杨峰. 2002

[18]徐州农科所近年培育的棉花新品种. 李卫华,陈萍,王阶祥,胡新燕,杨峰,张正敏. 2008

[19]农杆菌介导的针刺法将双价抗虫基因导入水稻. 张启军,颜文飞,夏士健,宗寿余,吕川根. 2015

[20]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_2代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胡新燕,李卫华,丁震乾,王阶祥,杨峰.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