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华中地区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创新利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种质资源;创新利用;草种质资源;利用;收集;华中地区;资源;资源收集;地区;华中;草种;种质;创新;评价

第一完成单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4

摘要: 课题背景: 草种质资源是合理利用草原、改良退化草地、培植人工草地以及培育牧草新品种的物质基础,是畜牧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世界各国对草种质资源保护都很重视。美国早在建国初就建立了四个地区引种站,形成了美国种质资源管理网络;前苏联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形成了47个研究单位和站的种质资源管理与工作网络.目前,全世界收集并保存的草种质资源有130万份,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遗传资源财富。我国草地面积约4亿公顷,草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草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草地饲用植物共6700余种,其中禾本科牧草1130余种,豆科牧草1220余种,是世界上草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今世界上常用的多年生草地早熟禾、羊茅、黑麦草、假俭草、狗牙根、结缕草等优良草种,在我国均有天然分布。世界上很多优良草坪草品种的原始材料来自中国,如美国的假俭草种子的原始材料就取自云南,我国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生产的结缕草。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草资源物种多样性及其遗传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威胁,从当前利用和长远永续利用出发,抢救和保护优良草种质资源已刻不容缓。   1998年,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出台《关于加强牧草饲料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的通知》(饲[1998]118号)文件,将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列为国家财政专项,在全国建立了1个中心库、2个备份库、17个资源评价圃和10个生态区域技术协作组,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至此,我国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构建、资源保护、抗性评价、安全保存、开发利用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入全新阶段。华中地区气候上属于南北过渡带,地理上是青藏高原向东南沿海地区逐渐降低的中间地带,气候条件独特,加之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得该区植被种类尤其丰富,在我国草种质资源分布上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据《中国饲用植物》(陈默君、贾慎修主编)统计,华中四省区有各类植物4081种。不过,这些丰富的牧草种质材料绝大部分处于未开发状态,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亟需开展。为此,课题组开展了华中地区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新品种培育工作,并实施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课题来源 该项成果主要有农业部财政项目“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耐热高产白三叶新品种选育”、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子课题“牧草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和整合”以及“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南方山地饲草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转化模式研究”等项目资助。   技术原理:本项目以华中地区草种质资源收集为基础,经过系统鉴定、评价,获得一些优良种质材料,通过对优异种质材料的创新利用,培育出一系列新品种,配套以栽陪利用技术研究,形成一系列科技成果。通过技术成果集成,达到由草种质资源到实际生产利用的目的。 性能指标:收集、整理华中地区草种质资源2585份,评价入库1678份,种质抗逆性鉴定评价238份;获得优异创新种质10份,培育出新品种2个,牧草产量均比对照提高15%以上;完成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4套,编制牧草栽培技术规范2个;牧草新品种推广应用示范面积10000亩;开展技术推广培训,累计培训人员3500人次。(1)课题组在研究白三叶耐热性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适合草种质耐热性鉴定的技术方法,该方法标准化了参数指标,被全国畜牧总站列为草种质耐热性鉴定参考方法。(2)课题组培育出国内首个牧草型狗牙根品种,该品种适应性强,牧草产量高,牧草产量比国内同类品种提高50%以上。(3)课题组经过对紫花苜蓿、三叶草属、狼尾草属等植物的耐热性鉴定试验和多年生产经验对温性牧草在亚热带地区适应性问题提出新的见解。课题组认为,紫花苜蓿、白三叶等暖温带草种在南方炎热气候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高温并不是这些草种在南方地区生长不良的主要因素。   本成果由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等一系列成果组装而成,是从基础研究到生产利用的完整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表明,该项目成果技术成熟稳定,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延续性。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于草种质资源的科研工作。项目所产生的优异草种质资源可为科研工作提供基础素材;二是应用于当地草食畜牧业生产。通过种草养畜,生产优质饲草料,项目成果的推广利用可支撑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三是应用于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筛选出许多具有抗旱、耐热、耐瘠等抗逆性强的草种质材料,为生态保护建设提供基础材料。可在生态建设如生态护坡、防治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生产证明,项目技术成果不存在生产安全和技术安全问题。   应用情况:项目成果在草种质研究利用、种草养畜、生态建设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多次为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GEF)、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提供牧草种质资源的实物材料,并提供科研、生产及生态建设急需的旱生牧草种质资源种质实物;累计在湖北地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4个,总面积达5000亩;累计推广种草养畜面积2.2万亩;在草地改良生态建设和公路、铁路生态护坡建设中累计种草面积超过30余万亩。   存在问题:本项目成果是草种质收集、评价及开发利用多个成果的集成,涉及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成果使用者的应用水平对该成果的推广有一定影响,尤其在一些山区,生产水平落后,成果应用不完全。另一方面,成果的推广利用受多种条件的影响,对于草成果的利用示范,需要大面积土地、草食家畜养殖或生态建设来实现。在湖北、甚或华中地区省份,存在山多地少,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在长期以粮为纲的影响下,推广种草养畜工作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加之生产者对成果关键技术水平掌握不够,使得成果推广不够完善。 

  • 相关文献

[1]分子育种时代的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 秦丹丹,董静,许甫超,徐晴,葛双桃,杜静,李梅芳. 2016

[2]优质茶树资源创新与育种. 闵彩云,贾尚智,金孝芳,陈勋,刘明炎,毛迎新. 2009

[3]新疆天山以北和南坡桑树自然区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李勇,莫荣利,黄锦,于翠,朱志贤,董朝霞,胡兴明,邓文. 2021

[4]中国生物肥料资源构成及开发利用. 胡学玉,曾希柏,叶志华. 2000

[5]甘薯引进资源的初步评价与离体保存. 苏文瑾,刘秋芳,王连军,雷剑,柴沙沙,焦春海,杨新笋,郑双露. 2014

[6]桃叶橙资源筛选评价及分子鉴定. 何利刚,蒋迎春,吴黎明,许淼,仝铸,王志静,孙中海,吴述勇,崔旭东. 2012

[7]湖北省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左璐,雷书彦,夏艳阳,陈杰,冯潇. 2022

[8]神农架及三峡地区苎麻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与利用. 郑长清,张波,林华如,刘素纹,舒金树,饶均四. 1997

[9]湖北大别山区板栗种质资源调查及利用评价. 王晴芳,徐育海,何秀娟. 2011

[10]砂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与利用. 胡红菊,王友平,田瑞,陈启亮. 2005

[11]非洲辣椒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姚明华,焦春海,王飞,李宁. 2012

[12]国外辣椒种质资源鉴定及应用评价. 王飞,姚明华,李宁,焦春海,郭英,丁自立. 2011

[13]泰国辣椒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王飞,姚明华,焦春海. 2010

[14]国外小麦种质资源抗白粉病和赤霉病评价. 杨立军,朱展望,汪华,张学江,佟汉文,李明菊,焦春海. 2015

[15]豇豆种质资源鉴定筛选及综合评价. 陆秀英,姚明华,邱正明,汪红胜,何云启. 2004

[16]牛奶中脂肪酸与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申丽娜,王海童,罗雪路,李春芳,倪俊卿,马亚宾,陈明新,熊琪,张淑君. 2021

[17]文书档案的立案和材料收集浅议. 熊秀红. 2016

[18]对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收集工作的思考. 彭文莉. 2014

[19]国外引进辣椒种质主要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尹延旭,余楚英,高升华,陈财,陈琳,李宁,王飞,NIRAN Juntawong,姚明华,焦春海. 2019

[20]湖北省嘉鱼县农作物现状普查与分析. 査中萍,魏俊,万正煌,张再君,焦春海.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