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耕作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机械化;技术;栽培;示范;耕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机械;玉米;技术集成;集成;耕作栽培;全程;高产

第一完成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3

摘要:   本项目研究以耐密、抗病、抗倒伏玉米品种筛选为基础,以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机械化定量深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密植群体抗倒防衰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为核心,进行各项技术的综合组装与集成。项目执行期间,在双城市东官镇建立亩产850kg核心示范区1个,规模为100亩,每年辐射带动10万亩;在呼兰区和巴彦县分别建立亩产800kg 核心示范区各1个,规模各为100亩,每年辐射带动20万亩。依据不同地区光温水资源特征,分别形成玉米亩产800kg和850kg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与验证,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一、二积温带种植的密植型玉米品种京单28、鑫鑫1号、鑫鑫2号,明确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耐密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株/亩,第二积温带密植品种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   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了项目试验区及辐射区玉米生产技术整体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项目核心区玉米产量较农户种植模式增产15﹪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大增强了项目区农民节本增效意识,提高了他们科技种田意识和机械操作水平,实现了玉米增产,农民增收,间接带动和扶持周边玉米加工业的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玉米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模式。另一方面也为其它作物生产提供了高产技术典范和借鉴作用。第三,该项技术是一项综合可持续发展技术,是在本着改善提高地力的基础上提高作物产量。所以,该项技术可以用来改良土壤。第四,该项技术可以应用到抗旱节水,地力提升,保护性耕作,少、免耕等方面。

  • 相关文献

[1]适宜机械化粒收玉米品种冠玉707耐低温促早熟栽培技术. 李波. 2020

[2]农业全程机械化技术特征与设备体系组成. 郝磊. 2023

[3]北部高纬高寒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模式. 吕晓丽. 2007

[4]鲜食糯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李波,陈喜昌,张宇,张立国. 2018

[5]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连作玉米田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樊景胜. 2018

[6]关于加快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玉米发展的建议. 张作锋. 2012

[7]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耕作栽培技术模式及产量效益分析. 宫秀杰,钱春荣,于洋,赵杨,姜宇博,马军韬,王俊河,王萍. 2010

[8]黑龙江省水稻高产实践与技术分析. 金光浩. 2017

[9]黑龙江省水稻高产实践与技术分析(英文). 金光浩. 2017

[10]一代区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研究. 罗宝君,赵秀梅,王连霞,曹丽萍. 2016

[11]‘金恬’梨优质丰产栽培关键技术. 卜海东,刘畅,程显敏,于文全,顾广军,冯章丽,董雪梅. 2017

[12]齐齐哈尔地区甘蓝型双低油菜薹饲兼收栽培技术要点. 王志坤,邵立刚,车京玉,张起昌,许佳,王索彬,田超. 2021

[13]马铃薯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 牛若超,孙继英,孔德崴. 2020

[14]黑河18大豆新品种的主要特点与栽培技术. 郑淑琴,刘发,鹿文成,梁吉利,闫洪睿,张雷,刘英华. 2001

[15]小型加工黄瓜露地栽培技术. 张作标. 2008

[16]黑龙江省人工草地的栽培管理. 李如来,申晓慧,冯鹏,靳晓春,姚亮亮,李宁辉. 2017

[17]超产1号水稻品种高产栽培模型的研究. 卓玥,唐晓东,刘英奇,王忠有,许捷思. 2012

[18]菊芋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与管理. 刘冰,赵践韬. 2016

[19]超级稻龙稻5号10500kg/hm~2高产栽培模型的建立. 洛育,张凤鸣,孙世臣. 2010

[20]黑龙江省北部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张习文.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