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优质鲜食糯玉米种质创新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玉米种;糯玉米;玉米;种质;创新与应用;种质创新;鲜食;创新;鲜食糯玉米;优质;玉米种质

第一完成单位: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2

摘要: 项目所属科技领域: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主要技术内容: 1.建立了遗传基础广泛的种质资源基因库 研究了鲜食糯玉米籽粒淀粉的黏度(RVA)特性,明确了其与品质的关系;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鲜食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发掘了衡白522自交系及启海崇地方自然授粉品种等优异糯玉米种质资源。 2.构建了鲜食糯玉米育种技术体系 提出了“分离小群体”的鲜食自交系选育方法,实现了农艺性状与配合力同步改良。 创建了鲜食糯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模式“通系5类群×衡白522类群”,提高育种效率,现已成为我国鲜食糯玉米育种的主要模式。 3.创制了优质、高配合力骨干亲本自交系16个 3.1通系5、通361为代表的通系5类群系8个 通系5:采用“分离小群体”方法育成,已获新品种保护权,具有穗大、结实到顶、淀粉黏度高等优点;通361:具有早熟、株型紧凑的特点。本所还育成了通354、W15、W150、W333、W5、T585等通系5类群优质自选自交系6个。 3.2通366为代表的衡白522衍生系8个 通366:矮杆、早熟、粒色白,配合力高。本所还育成了T137、W35、W448、FH2、T55、W695、HT2等衡白522类群优质自选自交系7个。 4.育成了特色鲜明的系列糯玉米新品种14个 已育成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14个,其中国审8个,申请或获得新品种权7个,包含白糯、花糯、甜糯等多种类型。 5.研究形成了新品种开发配套技术体系 研究了形成苏玉糯系列(苏玉糯2号、苏玉糯11等)品种标准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形成了苏玉糯系列品种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规程,提高了新品种的制种产量,研究形成了苏玉糯2、5号等系列糯玉米品种的优质深加工技术工艺等。 技术经济指标: 1.育成3个优系为代表的优质、高配骨干自交系16个 通系5,表现为株型紧凑、自繁产量高、配合力高,且结籽到顶;淀粉粘度指标值在目前育成的129份自交系中表现最优。 通361为通系5的改良系,熟期比通系5早5天,株高降低30cm左右,抗倒性显著增强。 通366为衡白522的改良系,保持了衡白522的矮杆特性,且叶色深绿,茎秆粗壮,抗倒性增强;籽粒纯白色,克服了衡白522籽粒隐黄的不足;淀粉粘度指标显著改良,接近通系5,而衡白522仅与普通玉米相当。 此外,还育成通354、T137等通系5、衡白522类群系各6、7个。 2.育成以苏玉糯2、5号为代表的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14个 已育成白、花、甜糯等类型的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14个,其中国审8个,申请或获得新品种权7个。其中,苏玉糯2号比对照苏玉糯1号早熟4~5天;株高降低40㎝,穗位降低30㎝,矮杆、抗倒;增产10%以上;高抗矮花叶病,抗玉米螟、黑粉病等。苏玉糯5号粗淀粉含量达75.74%,为高淀粉类型,鲜果穗色泽优,为鲜食与淀粉加工兼用型,增产10%以上。 3.发表相关论文16篇 推广应用: 作为较早开展鲜食糯玉米育种的科研机构,本所育成的通系5等种质还被安徽农大等单位用作糯玉米选系的基础材料,培育出多个优良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为提高我国鲜食糯玉米育种水平作出了贡献。 2002年以来,苏玉糯2、5号在江苏省累计推广分别为125.5和81.0万亩,其中2010年两个品种合计占全省鲜食糯玉米面积52.3%。以亩增收益160元计,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3亿元。两品种还在省外全国东南区、黄淮海推广,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7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苏玉糯2、5号在省内外推广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亿元以上。

  • 相关文献

[1]江苏省鲜食糯玉米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宋旭东,喻俊杰,张振良,周广飞,章慧敏,冒宇翔,陈国清,石明亮,黄小兰,薛林,郝德荣,陆虎华. 2022

[2]苏玉糯1号及其亲本的种质创新利用进展. 黄小兰,薛林,石明亮,陈国清,陆虎华,孙权星,彭长俊,陈小晖,陆冬梅. 2012

[3]甘薯种质创新技术及其创新材料. 周志林,唐君,张允刚,赵冬兰. 2009

[4]深化资源研究 加强种质创新. 蔡士宾. 2002

[5]大棚草莓优质鲜食新品种引进比较初报. 李国平,吉沐祥. 2004

[6]优质鲜食大棚草莓新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吉沐祥,李国平,赵亚夫,陈雪平,杨宝林,郭正兵. 2003

[7]江苏沿海地区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 孙扣忠,邹新祥,吉荣龙. 2011

[8]热带玉米种质粗缩病抗性鉴定与种质创新利用. 孟庆长,郑飞,季爱民,陈艳萍,赵文明,孔令杰,张美景,袁建华. 2012

[9]转玉米船PC基因水稻株系JAAS45的选育路径与技术. 李霞,高东迎,迟伟,张云华,周月兰,焦德茂. 2005

[10]地方种质在我国糯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陈国清,程玉静,孙权星,彭长俊,陈小晖,薛林. 2013

[11]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淮玉1902. 朱庆权,余艳欢,尤杰,谢庆春,贾波. 2024

[12]江苏鲜食糯玉米育种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分析. 沈锦根. 2008

[13]沿江地区早熟优质高产鲜食糯玉米品种的筛选. 周根友,刘建,张小忠,徐少安. 2003

[14]鲜食糯玉米带壳预煮去壳速冻加工新技术. 袁春新,唐明霞. 2010

[15]鲜食糯玉米品种(品系)对粗缩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陆虎华,薛林,石明亮,程玉静,胡加如,陈国清,郝德荣,冒宇翔,黄小兰. 2014

[16]基肥氮、磷、钾配施和拔节期追施氮肥对鲜食期采收糯玉米糊化特性的影响. 陈国清,赵浚宇,王鑫,陆大雷,陆卫平. 2014

[17]江苏省鲜食糯玉米品质性状育种分析. 赵文明,孔令杰,陈艳萍,管晓春,陆大雷,袁建华. 2016

[18]基肥配施和拔节期追氮对鲜食糯玉米子粒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陈国清,王鑫,陆大雷,陆卫平. 2014

[19]国家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 陆大雷,孙世贤,陈国清,陆卫平. 2016

[20]鲜食糯玉米育种研究概况. 薛林,印志同,陈国清,陆虎华,黄小兰,石明亮,胡加如.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