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鲷科鱼类种质资源与利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资源与利用;种质资源;鱼类;利用;鲷科;种质;鲷科鱼类;资源

第一完成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9

摘要:   1、课题来源与背景 ①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②背景:鲷科鱼类是我国上等经济鱼类,本研究之前其种质资源研究几乎空白。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①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方面,采用RAPD、AFLP、控制区序列阐明了我国近海5种鲷科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 ②分子系统学方面,利用RAPD技术、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研究了我国近海鲷科鱼类的亲缘关系和分子系统。 ③微卫星开发方面,分离了41条黄鳍棘鲷微卫星序列,获得了一批黄鳍棘鲷基因组的微卫星标记。 ④基因资源方面,完成了黄鳍棘鲷和二长棘犁齿鲷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进行了黄鳍棘鲷生长激素cDNA的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黄鳍棘鲷白细胞介素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及产物的生物学活性检测。在GenBank上共注册基因序列300条。 ⑤种质保存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鲷科鱼类精子生物学及精子保存研究,首次建立了4种鲷科鱼类活体种质库、DNA保存库及种质资源数据库。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①在国内首次较系统、全面地进行我国近海5种鲷科鱼类种质资源研究,基本阐明了其遗传多样性状况和种群遗传结构。 ②研究了我国近海主要鲷科鱼类的亲缘关系和分子系统进化。 ③首次进行了黄鳍棘鲷和二长棘犁齿鲷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首次阐明了黄鳍棘鲷和二长棘犁齿鲷线粒体基因组的全部基因。 ④首次进行了鲷科鱼类的精子、活体和DNA保存,首次进行了鲷科鱼类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技术理论成果已成熟,适合应用于我国鲷科鱼类的种苗生产、科研、增殖放流、遗传多样性保护等诸方面。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①应用情况:用于良种场建设、遗传育种、优质苗种生产;为鲷科鱼类增殖放流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的鲷科鱼类保种场、保护区建设提供指导。 ②存在的问题:种质利用方面研究不够,应扩大种质利用力度,促进遗传育种工作。

  • 相关文献

[1]浅析盐碱水域的鱼类养殖开发利用. 徐伟,耿龙武,姜海峰,佟广香. 2015

[2]世界鱼类利用和贸易. 杨吝. 2002

[3]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黄洪亮,陈雪忠,冯春雷. 2007

[4]应用细胞色素b序列对鲷科鱼类进行种类鉴定的可行性研究. 夏军红. 2007

[5]蠡湖鱼类种质资源信息平台的初步研究. 张红燕,贺艳辉,龚赟翀,袁永明. 2007

[6]鱼类生殖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叶欢,危起伟,徐冬冬,岳华梅,竹内裕,阮瑞,杜浩,李创举. 2020

[7]国内鲷科鱼类远缘杂交与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李涛,吕国敏,黄小林,李加儿,刘付永忠,蔡云川,黄忠. 2013

[8]鲷科鱼类属间远缘杂交的发育和生长. 区又君,李加儿,周宏团. 2000

[9]4种鲷科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及分子系统学分析. 江世贵,刘红艳,苏天凤,龚世园. 2003

[10]四种鲷科鱼类的精子激活条件与其生态习性的关系. 江世贵,李加儿,区又君,郑运通. 2000

[11]4种鲷科鱼种内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保守性. 刘红艳,苏天凤,周发林,吕俊霖,江世贵. 2003

[1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状况研究. 俞连福,陈卫忠,林龙山,李建生,程济生,陈涛. 2002

[13]物种进化与鱼类育种的发展. 龙华. 2003

[14]化学抗生素对鱼类的毒性和残留效应. 甘居利,李娟. 2010

[15]鱼类转铁蛋白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前景. 龙华. 2004

[16]天然河道中鱼类对水深、流速选择特性的初步观测——以长江江口至涴市段为例. 杜浩,班璇,张辉,危起伟,陈大庆. 2010

[17]鱼类性别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高风英,卢迈新,黄樟翰. 2004

[18]鱼类实验动物研究概况及在水产动物病害研究上的应用. 窦海鸽,黄健,王秀华,范文辉. (Mis

[19]第七节鱼类主要消化酶研究进展. 李希国,上海水产大学,李加儿,区又君. (Mis

[20]鱼类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Zhang Bo,张博,Song Wenping.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