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薯脱毒薯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甘;技术;技术体系;生产;甘薯;体系研究;体系;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研究;脱毒薯;脱毒;生产技术

第一完成单位: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2

摘要: 本项目来源于农业部“九五”科研项目“甘薯脱毒薯生产技术体系研究”(95农-15-04-01)。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繁殖种薯应用于生产。筛选出甘薯脱毒苗培养的最佳条件,脱毒率达100%,成苗率达90%以上。改进了酶联免疫法检测甘薯病毒的技术,从以往的叶片汗液检测改为叶柄印渍法,检测效率大大提高。改进了原原种生产栽培技术,使原原种产量提高50%以上,建立了脱毒薯种薯繁殖体系,提出了脱毒薯推广应用的种薯质量分级标准。 我国是利用脱毒甘薯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只有日本建立了甘薯脱毒薯生产程序,但其未制定种薯质量标准,实际应用也不多,我国的甘薯脱毒薯技术属于世界前列。本项目建立了完整的甘薯脱毒薯生产技术体系,从脱毒苗培育,病毒检测种薯生产到农户生产,都能始终使用标准种薯。应用脱毒薯生产可增加产量20%以上,商品率提高。目前我国脱毒甘薯种植面积年均达2000万亩以上,江苏省年均种植脱毒甘薯100万亩以上,平均亩增鲜薯5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十分可观,脱毒薯技术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利用脱毒薯生产进要注意种薯更新年代,一般3年更换一次原种薯,否则,增产效果较前不明显。

  • 相关文献

[1]我国甘薯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研究. 胡志超,谢一芝,田立佳,计福来,王冰. 2011

[2]甘薯试管苗及其种薯产量比较试验. 郭小丁,谢一芝,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2013

[3]芋头脱毒快繁技术规程. 张培通,殷剑美,王立,韩晓勇,刘水东,吴薇,常蕾,罗敏. 2017

[4]若干甘薯优良品种脱毒培养研究初报. 周志林,唐君,曹清河,赵冬兰. 2011

[5]甘薯脱毒种薯连年使用后的病毒侵染情况及产量变化. 邢继英,孙爱根,胡兰英,杨永嘉. 1999

[6]甘薯脱毒薯特性鉴定及亲本利用评价. 马代夫,李秀英,李洪民,谢逸萍,王毅,张立明,李强,刘章雄. 2001

[7]脱毒甘薯主要经济性状特性分析及增产对策. 李秀英,李洪民,谢逸萍,王毅,张立明,刘章雄. 1999

[8]兼用型甘薯新品种苏薯26的选育及主要生产技术. 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禹阳,郭小丁,谢一芝. 2017

[9]沿海滩涂大水面养鱼捕捞技术. 李国峰. 2011

[10]茶树菇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郭小山,汪国莲,谢忠谊,钟秀娟,吴传万,徐文静. 2016

[11]审时度势 依靠科技 恢复发展棉花. 王阶祥. 2000

[12]镇江市葡萄生产现状、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芮东明,李国平,赵亚夫,阎永齐. 2006

[13]甘薯种质资源保存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唐君,周志林,张允刚,赵冬兰,史新敏. 2008

[14]国际马铃薯中心甘薯研究与管理模式探究. 苏一钧,刘灿,董玲霞,曹清河,许宁,孙明芳. 2019

[15]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概况. 马剑凤,程金花,汪洁,戴红君,戴起伟. 2012

[16]江苏省高品质棉的研究与应用及配套栽培技术. 徐立华,何循宏,杨长琴,杨德银. 2004

[17]江苏南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探究. 马祥建,戴晖. 2016

[18]试论淮北地区杂交粳稻的发展. 刘超. 2001

[19]农业科技中介体系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科技创新角度. 陈惠,唐明霞,宋居易,程玉静,袁春新. 2016

[20]南通市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与发展. 袁春新,朱海燕,唐明霞,张俊.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