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尾;松毛虫;技术;新剂型;应用技术;剂型;专用;技术研究;马尾松毛虫;马;毛;马尾松;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获奖时间: 2006
摘要: 一、2002年湖北省林科院与湖北省农科院Bt研究与开发中心合作申请,湖北省林业局2002年批准并下达重点科研项目《马尾松毛虫专用Bt新剂型及应用技术研究》,合同编号K200210,合同年限2年(2002年-2003年)。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是为超低容量喷雾而开发研制的新剂型,适用于飞机或地面超低容量喷雾机械,直接使用原药喷雾防治森林害虫。 二、成果的主要性能指标: 1.筛选出3号和5号两个对马尾松毛虫有效的高毒力菌株。 2.完成了毒力效价17600IU/μlBt油悬浮剂的剂型、工艺过程及生产技术指标的研究。 3.进行了喷量为200ml/亩的Bt油悬浮剂的喷雾性能和林间效果测试。室内外测试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的雾滴大小、分散系数等指标,完全符合超低容量喷雾的技术要求。 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单剂对马尾松毛虫的第2d、4d、6d防治效果为50.4%~64.8%、69.1%~84.1%、89.8%~96.8%;小面积试验第3d、5d、7d、15d防治效果为55.4%~64%、62.14%、74%、88.8%;小型飞机试验第3d、20d防治效果为73.79%、95.81%,5个月后调查,在防治区域未发现马尾松毛虫幼虫;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施用后,林间生物安全性第3d、5d、7d、15d 调查以及3个月的长期定点调查表明,对试验区内的9个目昆虫以及蛛形纲蜘蛛等无毒杀作用。 Bt油悬浮剂由苏云金杆菌原粉、溶剂、分散剂、增稠剂配制而成,其毒力效价17600IU/μl,经过试验研究证明,该油悬浮剂药效好、质量稳定、使用安全,并且该产品的研究填补了我国的多项空白(产品、工艺标准、防治方法)。经科技查新检索,Bt油悬浮剂产品效价(17600IU/μl或17.6BIU/L)与国外现已公开产品(16900IU/μl或16.9BIU/L)相当或略高(见科技查新报告2003-b22-926),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已于2003年3月申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 三、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 1、采用筛选新技术,筛选出对马尾松毛虫高效的Bt新毒株,为油剂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生物学基础。 2、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毒力效价达17600IU/μl的Bt油悬浮剂新剂型,确定了有效配方及生产工艺,并且制定了产品技术指标。产品质量与国际知名产品DiPel的质量相当或略高。 3、全面系统地研究出Bt油悬浮剂超低容量喷雾的防治技术指标,从而为大面积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国内首次进行了超轻型飞机喷洒Bt油悬浮剂试验示范,防治效果达80%以上,为我国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水平和防治手段的提高,提供了实用型的技术模式。 该项目技术路线正确,试验设计合理,数据详实,结论可靠。项目研究的新剂型及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水平的提高。 四、Bt油剂的研制成功,是Bt应用领域一个新的开拓,它不仅为森林害虫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防治模式,关键在于它适宜于地面器械和飞机的超低容量喷雾,它的应用将从整体上提高森林害虫防治的能力,为大面积控制森林害虫提供了一种新的生物杀虫武器,特别是在防治森林害虫的同时,能够有效的保护林间生物的安全,保护天敌资源,减少了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新产品,它能提高森林害虫防治的科技含量,它的推广和应用必将为森林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所以,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 相关文献
[1]竹节参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向极钎,杨永康,覃大吉,曾凡忠,廖朝林,由金文,唐春梓. 2005
[2]Bt油悬浮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曹春霞,李芒,周荣华,陈伟,钟连胜. 2005
[3]松乳菇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与马尾松的互作效应. 向健伟,龙芳,张立秋,周家春,郑威,马琼. 2022
[4]发挥工程中心优势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王长清,熊远著,邓昌彦,梅书棋. 2002
[5]基于AHP法的湖北省农业科技需求研究. 杨文静,张兴中,刘骏. 2013
[6]沉淀档案文化 提升管理水平. 范昕. 2018
[7]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的研究. 樊铭勇. 2012
[8]提高五峰毛尖茶品质的研究. 李传忠,龚自明,姚其春. 2000
[9]紫花苜蓿在湖北省的适应性研究. 刘洋,郭安国,熊军波,危浩,郑岑,田宏. 2015
[10]从第17届国际土壤科学大会看土壤科学研究的进展及趋向. 胡学玉. 2002
[11]鄂薯5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杨新笋,周开平,唐小斌,黄钺,董华林. 2005
[12]湖北白猪优质系杂交选育研究. 彭先文,孙华,梅书棋,李良华,宋忠旭,武华玉. 2010
[13]瑶山醇叶香茗加工工艺试验研究. 李传忠,余朝珍,李良,韦荣宣. 2002
[14]我国桑树保护学科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胡兴明,叶伟彬,叶楚华. 2004
[15]“水仙玉茗王”加工工艺研究. 李传忠,向常均,谭丛珍,来祖庆,蔡鸿林. 2000
[16]扁形茶辉锅工艺的研究. 李传忠. 2009
[17]饲料桑开发应用与研究进展. 吴洪丽,郝瑜,周洪英,孙波. 2017
[18]不同插穗扦插出辅茶苗质量差异的研究. 李传忠. 2006
[19]扁形茶全程机械化加工工艺的研究. 李传忠. 2009
[20]甘薯种植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郭鹏,王轶,郑丹,赵明明,周明,陈全秀,汪鋆植,秦万芳,高启建,赵春霞.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JJYY防控土传病害效果评价及其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和抗菌成分鉴定
作者:王麒;许婧霞;张亚妮;孙婧;张升潮;王腊;冯作山;易菊平;杨亚珍;胡洪涛
关键词:贝莱斯芽孢杆菌;土传病害;青枯病;抗菌活性;反相制备液相色谱;质谱
-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对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效果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作者:王麒;李奎;彭成林;罗治华;陈涛;易菊平;龚艳;胡洪涛
关键词:潜育化稻田;土壤改良;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还原性物质;氧化还原电位;氮循环功能基因;土壤微生态
-
纳米二氧化硅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作者:李斐;陈伟;孙嘉振;闵勇;饶犇;朱镭;邱一敏;陈凌;田宇曦;刘晓艳
关键词:植物病虫害;化学农药;纳米二氧化硅;化学合成农药;现有农药;农业生产效率;农药剂型;有效利用率
-
水稻耐热新种质R203的创制与应用
作者:刘刚;夏快飞;吴艳;张明永;张再君;杨金松;邱东峰
关键词:水稻;耐热;种质创新;资源评价
-
大麦阶段性低温诱导白化突变体的转录组分析
作者:王容;李博;刘刚;蔡海亚;张硕;何永刚;焦春海;徐延浩
关键词:突变体;阶段性白化;大麦;叶绿素代谢;转录组
-
琼脂扩散法用于放线菌源生防菌剂筛选的活性影响因素
作者:张志刚;王开梅;吴兆圆;万中义;方伟
关键词:模式靶标;生防杀菌剂;筛选;琼脂扩散法;抑菌圈;放线菌源
-
湖北省郧西核桃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作者:曹春霞;姚经武;黄大野;王蓓蓓;郑娇莉;杨丹
关键词:核桃(Juglans regia);炭疽病;胶孢炭疽菌;分离鉴定;湖北省郧西县